我们都需要一个地方让眼泪夺眶而出

说起电影,我稍微有点发言权,算个半吊子影评人。有那么一段时间,在朋友的邀请下,给玩影网、网易、凤凰网都写过影评。看场电影后,写着玩,又能赚钱,真心觉得做影评人是份不错的工作。可是写的越多,越开始发现里面的道道儿,哪个行业都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干净。

大概10年前,徐静蕾办过一本电子杂志叫《开啦》,现在杂志早已停刊,但是我还记得她做过一期专题,叫《是谁搞垮了影评》,很多人在里面写文章批判影评界,当你有了名,你的意见会被很多人采纳时,你的意见就能变成钱。

当时跟影评并没有什么接触,也没看懂徐静蕾想表达的内容。当自己身处其中,才知道很多影评其实相当于付费炒作。电影方虽然不会要求那么细致,让你发一些规定的内容,但是会提出一个方向,对电影是褒还是贬,两者都会引起不同方向的关注,而这些关注会让多方获利。

写字赚钱很难,跟钱挂钩,写的就不那么自由。万事万物总是相生相克,矛盾重生。就像我现在能跟你讲这里面的门道,是因为置身事外,不再写影评赚钱了。否则,我也不会断了自己赚钱的门路。

虽然不写影评安身立命,却越来越爱看电影。我不喜欢太过台词化的电影,总觉得电影有自己的镜头语言,镜头过处,是画面,更是人心。

最近几年,因为朋友的推荐,开始爱上了韩国电影。以前,对韩国电影一直是嗤之以鼻的,因为对韩国电影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学生时代看过的《我的野蛮女友》般的童话感,又或者如《色即是空》般色情恶俗,又或者是那部每年假期姥姥一直在看却总也演不完的冗长连续剧《看了又看》。

对了,还有影响我高考成绩的《蓝色生死恋》,高考前的一个月,学校也不再上早自习,5点钟起床,总能看两集东南卫视播的《蓝色生死恋》,时过境迁,剧情已经完全记不清了,只是记得里面的男女主人公每集都会哭得昏天黑地,我也时常会陪着男女主人公一起哭到上学。

而近几年看的韩国电影,让我觉得眼界大开。可能因为这个民族极度的自负又极度自卑,也可能是因为韩国没有电影审查制度,总之看的电影总能刺伤人性,对,是刺伤,绝不是仅仅刺痛。他们讽刺起自己的政府也是一把好手。

弹丸之国,却总能让他的文化向中国输出,我们自己是不是该多问问自己为什么?韩国电影总能让我嗅出自由的味道。

上周末,去即将正式营业的幕幕达影娱工坊体验了一下微影院,影院的老板是朋友的朋友,年过四十,风衣扣子系得一丝不苟,名片也精致得如同工艺品。

我总觉得,男人过了40岁,无论如何也要注意下自己的形象了,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才会懂得尊重别人。见过太多身价一大把的企业家,甚至上台演讲的时候头发都是朝着各个方向的,皮鞋脏得好像刚踢完一场足球比赛。

我的老师刘少华告诉过尊重的含义,他说,哪怕穷得就剩一件衣服了,朋友来了,也应该把这件衣服洗干净,再穿上见人。

风度翩翩的男人,总是会让我欣赏,会觉得他干的事业,不会差到哪儿去。别误会,我的性取向非常正常,可能是最近被一些企业家的打扮恶心到了,所以见到形象气质佳的,忍不住夸几句。

和同事以及同事未成年的弟弟选择了幕幕达的一个迷你包房,挑了一部听说过没看过的韩国电影《七号房的礼物》,文章开头的照片,就是这部电影的剧照。电影127分钟,同事未成年的弟弟漠然地看着我和同事哭了一个多小时,我猜他一定特别无奈,可能会想,成年人的世界真是古怪,完全搞不懂。

那些过往的经历,一定是我们哭泣的根源。孩子的眼中的世界,一定没有那么多伤怀。我们长大了,变得小心翼翼,不再敢轻易地和人袒露心扉,一个班的同学天各一方,上下铺的兄弟海角天涯,我们喝过那么多年轻的酒,现在却只能在朋友圈里知道对方的消息。我们能谈论的,也不再是球赛,更多的是怎么巴结领导,踩呼同事,职场生存法则……

这两天听了一首赵雷的歌,叫《成都》,记住了里面的两句歌词,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昨夜的酒。让我感到为难的,是挣扎的自由。

然后,我忽然想通了一些爱看电影的理由,因为会有那么一个瞬间,灯光会全部熄灭,我们拥有的,只是眼前屏幕里的世界,这个世界很小,小得只能装下我们的心。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