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冰雪译文】
孔子说:“学生还不到心里着急想学通弄懂的时候,我不会启示他;不到口里非常想说出却言不及义的时候,我不会开导他。举出一部分案例,其余部分还不能融会贯通,那我不如闭嘴吧(zip my lips)。
博学笃问之后慎思,慎思明辨而后有得。当一个人真正从内心深处开始发愤忘食、学而忘机的时候,可能也就是开悟的时候到了。钱穆云:“虽有时雨,大者大生,小者小生,然不沃不毛之地则不生,非圣人之不轻施教。”西方谚语也说——当一个学生准备好的时候,老师也就出现了。(When the Student is Ready, the Teacher will Appear.)
一个人学到各方学识达到万川归海沛然若决的时候,也是可以开始保持沉默的时候了。例如,有一些体悟只可以言传——
子罕言的利、命、仁;
性与天道,子贡所不得闻;
鬼神与死,子路所不得闻;
佛祖的拈花不语谜之微笑;
《庄子》里70岁老人不能言传儿子的斫轮技艺,“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
这些难道不都是“不以三隅反”的例子吗!?
【附录文献参考】
《论语注疏》曰:此章言诲人之法。
郑康成曰:孔子与人言,必待其人心愤愤、口悱悱,乃后启发为说之,如此则识思之深也。说则举一隅以语之,其人不思其类,则不复重教之。
李炳南曰:此为圣人教学方法。愤是学者懑(mèn)心求之而未悟,孔子乃为启示之;悱是学者研究有得而未能说明,孔子乃为发明之,使其豁然贯通。若学者不愤不悱,孔子则不为启发,以其无助于学者也。举一隅以俟三反者,乃教学者比类而推知其余也。
程子曰: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
朱子曰:上章已言圣人诲人不倦之意,因并记此,欲学者勉于用力,以为受教之地也。
张栻曰:此圣人教人之方也,学贵于思,思而后有得。愤悱者,思虑积久,郁而未畅,诚意恳切形于外也。于是而启其端,发其蔽,则庶几其听之之专而感之之深也。
《论语正义》曰:人于学有所不知不明,而仰而思之,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则必兴其志气,作其精神,故其心愤愤然也。下篇夫子言“发愤忘食”,谓愤于心也。《学记》曰:“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注云:“使之悱悱愤愤,然后启发也。”《记》又云:“力不能问,然后语之。”力不能问,故口悱悱也。当心愤愤、口悱悱时,已是用力于思而未得其义,乃后启发为说之,使人知思之宜深,不敢不专心致志也。
刘宗周曰:愤、悱,只就一人见心求通而未得,故口欲言而未能,启而发之,迎机之教也。且启发之际,又姑引其端,而不竟其说,以俟其自悟而反也,而后再告之。
《论语稽》曰:教人之法,迎机而导,则事半功倍。若其意不属而强聒之,则言者轻而听者厌矣。举一反三,正由于愤悱之极,乃能如此。
《四书解义》曰:此一章书是圣人施教之有方也。教人者,岂不欲尽言而无隐,但必俟受教者有地,而后设教者可施。盖教者固有欲尽之心,学者尤必有自致之力,然后教学相长,可与有成。否则,虽谆谆告语,无庸也。孔子之不轻于教,正其不倦于教之意也夫!
徐英曰:上章言“有教无类”,凡以礼来者,无不教也。此章言不可教则不教也。
【本章书目】
《易经》《孟子》《中庸》《礼记》《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集注》《论语注疏》《癸巳论语解》《论语全解》《论语集释》《论语学案》《论语正义》《论语新解》《论语讲要》《论语会笺》《论语稽》《四书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