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工厂是一部获得了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的影片。它记录了中国玻璃制造商福耀集团在美国俄亥俄州投资收购关闭的通用汽车工厂改造为玻璃制造厂之后,中国管理层与美国工人之间发生的一系列矛盾与冲突。这部影片记录了美国无产阶级如何看待中国资产阶级,也记录了中国资产阶级如何看待美国无产阶级。我从小出生在中国,完全理解中国的行为做法;然后在美生活的经历我也对影片中的美国工人充满同情,看完之后心里五味杂陈。
美国自从进入信息化现代化时代很多工厂关闭导致大量工人失业并不是一个新的社会问题。影片一开始记录了通用汽车公司的最后一天,对于很多工人来说这意味着丧失了唯一的收入来源。所以当福耀重新在这里开厂招工时,人们们对工厂充满了感激,愿意尽一切可能获得在福耀工作的机会。然而很快,美国工人们就意识到福耀工厂和通用工厂不一样。他们曾经有近30美元一小时的收入,在福耀变成了不到15美元,然而更让美国工人们不能接受的是无论如何努力,他们似乎都无法达到中国管理者们的要求。这些从中国来的一线管理者,愿意放弃午休可以没有周末一心只希望生产任务达标。同时他们总是不在乎工人们感受般的下达命令,不愿意解释原因;本来就不通的语言,使得沟通变得更难。有些工人开始寄希望于成立工会,他们希望自己的声音能够被听见,他们认为工会是唯一的途径,然而却遭到了中国管理者强力的反对。
从中国来的共产一线管理者大多在福耀中国工厂工作了几十年,早已习惯了在中国工厂中军队化的管理方式。他们开工前每个组20人会像军人般集合、稍息、立正、报数、喊口号。他们每天工作十二小时,一周工作七天,一年有一至两次假期。他们工作时没有人说话,每个人都是流水线上的一环,每天只重复一个动作。他们吃饭是一个组排队一起去吃,每天会唱公司的主题歌,会接受思想教育,每个人都抱着一致的信念和团体意识:只有公司好,大家才能好,所以要把手里的工作做好。所以他们不能理解这些美国工人拿着高于中国工人上百倍的工资,却比中国工人的效率低上百倍。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为什么美国工人们工作时还有说有笑,为什么工厂环境已经比中国好了太多美国工人们还是在抱怨,为什么有些事情需要教那么多遍他们却还是不能完成,为什么美国工人希望成立一个夹在中间的工会而不是有了问题直接来向自己反应。
这无疑展示的是两个文化之间剧烈的碰撞。我想这部影片对我产生了如此大的震撼,正是因为这样的文化碰撞是我在每天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和美国崇尚的自由主义精神不同的,是我根生蒂固的集体主义精神:团结一致集体强则集体中的每个个体都受益是我从小接受的思想。这与美国人崇尚与众不同,希望能够通过个人努力而改变个人甚至集体命运的想法有些格格不入。当我看到中国一线管理者希望美国工人加班放弃午饭时间从而能够按时完成承诺给客户的产品时,我很理解那种从责任中生出的紧迫感,常常我在工作中也会因为希望完成既定目标而自愿加班加点。但当我看到美国工人们抱怨工作条件差,甚至连吃饭的房间也被改造成车间,每天工作时间长任务重复,我也很能理解相比于美国本地的其他工厂环境他们的抱怨很合理。然而很多工人还是留下了,因为他们没有选择。很多中国人认为美国人很富有,其实美国蓝领工人尤其是年龄在四五十岁至上的在现代化和自动化的双重打击下很多都无法找到工作,很多有工作的也得打两三份工来维持生计。而双方对彼此的不理解,我也感同身受。语言的不顺畅,常常会使得很多沟通丧失情感表达,成为机械的命令。中国人的英文,在美国人听起来常常是不礼貌的,而美国人增进情感的笑话,在中国人听起来常常是听不懂的。
从根本上解决文化冲突的关键,是极度开放。从一开始,就放弃“我们就是这样”和“他们应该/不应该那样”的想法,在面对冲突时不以找到谁做错了为目的的沟通,而已找到解决办法为目的的沟通。同时也应该把每一个人当作独立的个体来看待,从沟通中先认识这个人,而不是上来就把他作为代表一个群体的符号,还没有完全了解这个人就开始从他的作为中归纳一个国家的文化是这样那样的。这是一件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难的事情,因为在今天的媒体报道甚至普通人的聊天中我们还是常常能听见人们说“中国人就是XXXX的”,或是“美国人就是XXXX的”。
处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一个民族或是国家可以独立于世界而存在;而能够拥有全球化的视野,博众家所长正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今天的世界中能够不断发展的要素之一。这也是美国工厂给我带来的最大的启发,一个工厂的发展正是世界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生活在这个全球化时代的个体之一,我希望我所生活的社会也是追求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而不是追求高度统一的思想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