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词人纳兰容若有一句著名的词,道尽了伴侣关系的无奈:“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大多数伴侣,刚开始总是美好的,但随着时间久了,彼此熟悉了,就会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矛盾,怀疑、冷战、争吵等轮番上演,严重的甚至还会出现暴力的情况。
这就是两人在相处中都放肆自己,不懂得克制和收敛,任由自己的坏脾气、以往的处事习惯等伤害对方。
我们为什么总会在伴侣关系中放肆自己呢?
这与来自原生家庭影响的模式复制、越熟悉越放纵的关系悖论、按自己的想法去思考的“以为”定律有关。同时,我也会用自律第二定义,来剖析伴侣关系的本质是什么。

01
为什么我在伴侣关系中越来越放肆
恋爱中,俩人刚刚在一起的时候,总会以精致的形象出现在对方面前,会彼此谦让,乐意为对方着想。
时间久了,就不在意自己形象是否得体,甚至邋里邋遢的也毫不在意;也容易变得斤斤计较,一点小事都可能引发争吵。
有了前后的对比,很多人内心都会生出一个疑问:“他/她是不是不爱我了?”
其实不是不爱,而是由于来源于原生家庭影响的模式复制、越熟悉越放纵的关系悖论、按自己的想法去思考的“以为”定律,让我们在面对伴侣时越来越放肆了。
1)模式复制:原生家庭模式的影响
有些人,刚开始谈恋爱,为了给对方一个好印象,或者说是为了能够谈一段恋爱,会收敛、伪装自己的行为,一旦时间久了,比如结婚后,就可能把原生家庭的模式复制到新的伴侣关系中,尤其是如果有一个掌控型父母,这种情况会更加严重。
这里的模式复制,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关系模式、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模式。
第一,关系模式。
关系模式,指的是拿原来家庭关系的掌控性模式,运用到新的伴侣关系中,试图去掌控伴侣。
第二,思维模式。
思维模式,指的是用以前固有的思维和认知去看待问题,看待新的伴侣关系,而不会用发展的眼光去进行思考。
这种固有思维模式,会影响到两个人之间的沟通,因为伴侣不是自己的复制品,不会按照自己的想法走。
如果两个人都有各自的思维认知,而彼此的认知又不相同,只按照过去的惯性思维去解决问题,就很容易出现矛盾和冲突,甚至给对方一种我行我素的感觉。
第三,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是源于自己的固有习惯,既不愿意改,也懒得改。
比如,有的人太负责任或者太不负责任;有人经常迟到、不讲信用等等,明知某些行为不好,或者明知对方很讨厌这种行为,但依旧不改变。
刚进入一段亲密关系,恋爱的甜蜜、新鲜和刺激,会让我们收敛自己,愿意花心思去做许多能让对方开心的事;然而时间久了,感情进入平淡期,或懈怠了,原生家庭的关系模式、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就会显现,从而影响到这段关系。

2)关系悖论:越陌生越客气;越熟悉越放纵
我们经常会说,把好脾气都留给了别人,而坏脾气都给了家人、伴侣和孩子,这就是关系悖论。
其实,对待陌生人,如果别人欺负自己,就应该勇敢的还回去;对待家人,就不应该斤斤计较,客客气气的以礼相待。
实际上,无论是对陌生人,还是对熟悉的家人,都要保持距离,保持尊重、保持边界,这样才不会破坏关系。
关系悖论,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刚认识、熟悉了、以及在一起后,不同阶段表现不同。
第一,刚认识,比较客气。
刚开始,大部分人对待伴侣都会比较客气,比如主动端茶倒水、嘘寒问暖、下班接送、下雨送伞、生病买药、外出牵手等,会让人感觉对方就完美的另一半,但这只是对方刻意营造出来的形象。
第二,熟悉了,开始试探底线。
熟悉了一阵子,或者说摸清对方的性格脾气后,就开始试探底线了。比如,偶尔回复消息慢了,约会迟到、不想接送、生病也只叮嘱多喝热水,外出时也只顾着看手机等等。
第三,在一起后,失去原则和边界。
时间再久一些,伴侣关系相对稳定了,或者已经结婚了,就容易失去原则和边界。比如,打电话总在加班或者聚会,刷对方或家里的卡不会打招呼,经常动不动就吼对方,甚至大打出手。
我们总以为,对方是自己的伴侣或亲人,不会在意那么多生活细节,在家庭里面就应该放轻松,以真实的形象去对待对方,但往往就是仗着伴侣或亲人,不会轻易离开或失去而肆无忌惮,丝毫不顾及对方的感受,以至于伤害了对方而不自知。

3)“以为”定律:按自己以为的去思考,没有考虑对方的感受
在伴侣之间,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我以为你是……”
当我们用自己的想法或观念去揣测对方,或者以自己之前了解的对方的情况去考虑事情时,就掉入了“以为”定律陷阱,本质上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而没有考虑过对方的感受。伴侣关系中出现这种情况,也有三个原因:
第一,没有深入了解彼此的想法
本质上,就是不懂得尊重对方,不询问对方的想法,就自己直接做决定,在这伴侣关系中,会被认为是掌控者,或者大男子主义。
第二,缺乏用户思维
如果把自己当做一个产品,那么所有身边的人都是我的用户,这就是用用户思维来思考问题,我们做人做事,不仅要考虑自己,更要考虑他人的感受,这就是用户思维。
第三,不懂得爱惜对方
本质就是,只爱自己,而不爱伴侣,或者说是不懂得如何爱人,所以只会按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去做事。
在熟悉的人之间,我们不知不觉就犯了自以为了解对方的错,从而跳过对方去做事,就容易让对方感觉到不被尊重,关系自然也就差了。
每个人都想拥有一段良好的亲密关系,但并不是每个人都懂得如何经营一段感情,所以常常会因为原生家庭模式的影响;陷入关系悖论,对陌生人客气,对熟悉的人放纵;以及只按照自己以为的去思考,忽略了对方感受,对待伴侣越来越放纵,从而让一段感情支离破碎。

02
用自律第二定义分析什么是伴侣关系
我们这一生都逃不开伴侣关系,但却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伴侣关系到底是什么。
电影《后会无期》中有一句话:“喜欢是放肆,但爱是克制。”
在伴侣关系中,在爱情的世界里,不光只有亲亲我我、甜言蜜语、搂搂抱抱,还有柴米油盐酱醋茶。
喜欢甜言蜜语,不懂得克制的时候,就会陷入爱情的误区,甚至无法认清与自己相处的人。所以,喜欢一个人,甚至爱一个人的时候,要懂得克制,甜言蜜语要说,但不要多说。
对于自己,要少说漂亮话,多做漂亮事;对于对方,漂亮话讲得太多,而且还不懂得克制,那就要调整或者远离。
喜欢一个人,却不愿意为他做不喜欢的事,比如烧菜做饭、洗衣扫地等家务活。那不是真正的喜欢,更谈不上爱。所以,对不喜欢的不能做到坚持,哪来的美好爱情呢?
所以,如果用自律的第二定义“对喜欢的要克制,对不喜欢的要坚持”,来分析伴侣关系,就会懂得: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
我们可以喜欢很多很多人,可以肆意地、尽情地去为了喜欢的人而花时间、花精力、花钱,可以每天什么都不干,只是去想她,今天搞一个惊喜,明天送一个礼物,后天为他逃课旷工。
但爱不是这样的,它是责任、尊重、希望、信任、宽容。

1)爱是责任
好好学习,努力工作,挣钱养家,是爱的一种表现。
因为爱是需要建立在物质基础上的,既然选择爱对方,就要选择承担爱的这份责任。如果不愿意承担这份责任,就不是爱,可能仅仅是喜欢而已。
比如,有些人大学时候的恋爱,一旦到了毕业就容易分手,其实就是因为面临着承担责任,像要计划买房结婚、去谁的城市发展等等,当我们不敢承担这份责任时,就会选择分手。
这种爱,其实并不是真的爱,可能仅仅只是喜欢而已。
2)爱是尊重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伴侣关系中,在爱情里,要尊重彼此是独立的个体,不能侵犯个人隐私、不能辱骂对方、不能控制对方,而是保持相互平等的关系。
比如,有的伴侣会强行占用对方的工资卡,如果对方自愿上交自然没问题,反之,则没有尊重对方;也有一些人喜欢每天查伴侣的手机,像我有一个学员,每周她老公回来都会查她的手机,就算是重设了密码也不行,不然就动手打人。
有些伴侣之间,甚至还会出现更极端的现象,像是给对方装追踪器、窃听器,不允许对方有自己的朋友、不允许接触其他异性等等。
这些现象,都是把对方当作了自己的私有物品,没有做到做到尊重,也不是真正的爱。

3)爱是希望
要想让伴侣感受到幸福,一定要给予他一个希望,也就是人生长远目标。当两个人一起为这个目标而努力时,不仅有奋斗的激情、也要有持续努力的毅力。
比如,两个人一起买房还贷,共同抚养孩子等等,这些都是给了对方一份希望,或者说是寄托。
当两个人为了共同目标而努力时,感情会更加牢固,不会因为激情褪去,而一拍两散。
4)爱是信任
要让伴侣感觉自己是值得托付终身的人,需要在给予对方信任的同时,也要通过行动让对方感觉自己是值得信任的。
如果只是在生日送礼物,日常买几束花,只能让对方产生一些好感,但很难让对方产生信任感。要想让对方信任自己,需要付出更真切、更实际的行动。
比如,我们不能背着伴侣做坏事,包括借钱给别人、欠债、赌钱、出轨等;也不能为了讨对方开心而做一些过于冒险的事,包括伤害身体、伤害感情、伤害家人等
当我们真的爱一个人时,就会在内心设下界限,不该有的行为绝对不让它发生,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方信任自己。

5)爱是宽容
真正爱一个人,是会理解对方的想法,会接纳对方的负面情绪,包容对方的小错误。
而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一旦发现对方身上有一些缺点,或者说了一些不好听的话,就有可能不再喜欢了。
比如,当伴侣出现经济危机、家庭困难或事业困难时,给予理解和帮助;当伴侣的家人对自己不太友好时,不斤斤计较,只有这样两个人的关系,才能保持比较好的状态。
真正的爱,是无论对方有多少缺点,说了什么难听的话,都会宽容。
喜欢的人可能有很多,而爱一个人是一辈子的事,需要我们承担责任、懂得尊重、创造希望、给予信任、保持宽容。
如果喜欢一朵花,就想占有它,把它把它摘下来拿在手上;如果爱上一朵花,就想呵护它,给它浇水施肥,让它更好地绽放,这就是喜欢与爱的区别。
所以,当我们用自律第二定义,来看待伴侣关系时,相当于用理性的思维来看待感性的感情,这样的伴侣关系会更成熟,也更长久。

对于爱情,从古至今的人们,都有着美好的向往,比如《诗经·邶风·击鼓》里说“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范成大在《车遥遥篇》中说“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这些向往,大多传递着人们想要跟爱人相守一生的愿望,想要实现这样的理想,就需要我们:
减少原生家庭的影响,用新的方式去处理新的关系;
避免陷入“关系悖论”,无论何时都有边界和原则;
放下“以为”定律,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明白爱的真正含义,是责任、尊重、希望、信任和宽容。
喜欢是放肆,爱是克制。
唯有在伴侣关系中懂得克制,才能获得一份真正的爱,建立一段良好而长久的亲密关系。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拥有一段能滋养自我的亲密关系。
作者 | 江武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