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法国作家莫洛亚在其《人生五大问题》中曾就“男女之间是否存在纯粹的友谊”的问题展开过讨论,他分别列举了三种不同的异性之间的友谊,分析下来得出其结论:每一种异性友谊都不可能完全排除性吸引的因素。
关于男女之间是否存在纯粹的友谊,这个我在13岁那年就开始郑重考虑的问题,直到今天依然不得其法,没法向身边朋友给出一个能历经考验而不改的回答,不改的只是我始终相信一切行为背后都是有迹可循的。
| 01 |
朋友T今年28岁,已婚已育,婚前谈过三任男友,其中两任早在分手后就散落在天涯再无联系,只有前任Y,因为两个人同在一个城市,还有些共同的朋友仍会三不五时的保持着来往,加上当初俩人分手时还算和平,并没有撕裂到咬牙切齿的发誓此生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
如今双方都有了各自的家庭,也因此朋友T认为当下和Y的关系现状是绝对安全的,“我们都是只有共同朋友相约一起玩的时候才会偶有接触,并且双方的另一半都会参加,为了避免尴尬,大家就都默认不说,不提过去这茬。”
所以结婚四年,朋友T和前任Y的另一半直到现在,依然不知道他们曾经谈过男女朋友的事。
| 02 |
我问她,“你为什么不在他们第一次接触的时候就告诉另一半你们曾经谈过一段时间朋友的事呢,在婚前谁还不许谈过几个男朋友呢,这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不可告人的经历,在这件事情上,他绝对有知情权,这是他的权利,也是你对于他的尊重。”
“我也是为了保护好我们的感情,也是为了他好,何况,我们就是纯粹的朋友关系,我们也都是有共同朋友在的时候才会见面的。”朋友为自己辩解道。
“可是,我们能不能不要像大人教育孩子一样总是以‘我是为你好’的思维和做法来主观的替人家做选择呢,你小时候也很讨厌父母的这种做法对不对?具体之后你和Y应该怎么相处可以听听你老公的意见。何况,哪怕你为自己考虑,有没有想过一群朋友一起演戏总有人戏不好的时候,或者干脆哪天有人闹情绪罢演了呢,那个时候说不清解释不明的对你们双方夫妻的信任危机会不会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呢?”我对她的辩解颇为不满,甚至有了几分愠怒。
“不可能的,我还不乐意呢,我这个人一旦选择了,就不会回头的。”朋友依然在为自己辩解,只是放低了些音量和姿态。
“但是你说这话时是理性的、以及你们的婚姻关系还是相对和谐的状态,可是未来呢?当遭遇七年之痒呢?也许你单方面觉得不会发生什么,但是异性之间是不可能完全排除性吸引的因素的,何况人都有非理性和各种场景下的不同情绪的,那时候的行为还能保持这么理性和克制吗?”见过了太多失足男女的故事,我习惯于把潜在的可能都提前考虑到。
“可是现在连爱情都不分性别了,友情还要分异性和同性了吗?”朋友T还在挣扎着。
“你看爱情连性别都不分了,那你觉得异性之间只要有土壤是不是更是随时都可能擦枪走火不计前嫌了呢?”我看到了引导成功的希望。
“我和那么多男性朋友都没有发生过什么呢,那难道是因为我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让他们产生乱七八糟的想法,所以才这么纯洁的吗?”朋友自嘲着策我,老实说她自身条件确实不错。
“第一、因为彼此有爱人了,比如站在他们的审美立场,另一半对他们的性吸引相对于你要更强烈;第二、因为没有土壤,比如适合荷尔蒙发酵的时机,比如性吸引之外还要考虑其他更多的现实问题,双方都有家庭了,他们需要权衡和考虑到失足成本等等诸如此类;而曾经有过情感和亲密关系的就相对更容易点燃,因为过往经历的种种美好其实都在彼此记忆和身体里留下过基因因子或者记忆种子。”
我知道这些逻辑看起来特理性,甚至有些原始得让人难以接受,可是往往原始的东西藏得最隐秘,却也影响最为深远,至少在两性的问题上,在特殊条件下,会是这样的。
| 03 |
关于男女之间是否存在纯粹的友谊,有人认为存在或不存在,其实观点背后的真相都是由个人的经历所形成的三观影响着,用经济学角度解读即利益驱动:
认为存在纯友谊的,多半是自己曾经也经历过亲密的非男女朋友的异性友谊,或者当下正经历着这么一段关系,我们可以把这类朋友叫做既得利益者,他们需要得到更多的观点和大众来理解或支持来支撑自己的行为,以证明自己过往那段异性友谊的清白,或者实现让当下正经历的异性友谊被更开放的看待,从而得以长久的维系;
同理,认为不存在异性纯友谊的,大概是亲历过或听闻过口口声声说是所谓纯洁的异性友谊,最后却在一起滚床单了。
这是一个完整的闭环逻辑:因为是既得利益者,所以支持,或者因为支持,才能够支撑自己后期的受益行为。
你看,都是认知和立场在作祟,那么很多事情,何必非要争个面红耳赤分个谁是谁非呢,不过是立场和诉求不同罢了,换位深度思考一下对方背后的逻辑,也就能看得个赤裸裸了!
当然,先贤蒙田曾经设想,男女之间最美满的结合方式不是婚姻,而是一种肉体得以分享的精神友谊。只是,这样的精神友谊,你真的豁的出去愿意体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