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日常工作中有很多技能技巧。好的管理者与普通管理者的区别通常在于观念和技能两方面。
首先是观念态度的区别,好的管理者客观公平,看重个人中期利益而非短期利益,能正确处理好工作目标和个人情绪之间的关系,宽容而大度。而普通管理者常常容易被情绪所左右,个人态度不稳定,时常受事情的结果和相关人员的态度所影响。所以工作成果和情绪输出很难稳定平衡,忽上忽下、忽冷忽热,也很难获得相关人员稳定的信任感。
其次,好的管理者善于识别工作中的关键技能,在关键技能上持续雕琢,得心应手而游刃有余。好的管理者还善于找到关键技能之间的关联关系。这就好像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生关系,但生产关系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关键技能之间的关联关系决定了好的管理者的顶层视角,即能否建立正确而高级的全景视图。这样才能在纷繁复杂、不断变化、持续被干扰的管理工作中找到系统的关键要素,抓住要害,纲举目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好的管理者距离好的经营者有很大的距离。管理者的核心思维是“怎么做”,经营者的思考方式是“做什么”。前者是收敛型思维,后者是发散型思维。英国学者舒马赫在《小是美好的》中谈到,绝大多数的事情是收敛型问题,而发散型的问题才是最难的。比如做一顿饭、学习驾驶节能(驾校老师非常机械的把半发散型的事情改成了收敛型问题,比如侧方停车什么线出现在后视镜什么位置方向盘打几圈,什么标志出现在后视镜方向盘回几圈等等)、写一个幼儿园疫苗接种管理程序、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等等。这些事情的构成要素明确、相互关系清晰、底层技能xx,处理这些事情不需要顶层视角。而复杂的事情是发散型的,股票市场的影响要素有宏观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大宗商品、境外市场和具体行业的产业政策、市场情况、竞争情况等等,技术要素有时、空、量、价,指标有MACD、KDJ、布林等等。每个要素相互关联,单个都是随时间变化的时变系统,自身影响因素众多。如果没有顶层视角,必然淹没在这些要素中无法自拔。如何在某个城市创立连锁餐饮品牌也是发散型的问题,餐厅的选址、装修、设备、人员都是收敛型的问题,而菜系选择、菜品定价、价格体系制定、盈亏平衡点设定、试运营期的测试标准、如何跨国盈亏平衡点、布点的进度等等则是发散型知识。
收敛型问题与发散型问题从底层思路上看,是技艺思维和哲科思维的区别。前者是针对一个具体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并不断打磨,在结果上不断精进,在实用方面不断优化。就像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印刷术否是工匠在偶然中发现了一个成果,在工艺、材料、工装上不断优化,在性能、易用性、可靠性、成本上不断逼近。最终成为可用的商业产品。古代铸剑工匠发现的“覆泥淬火法”也是工匠想出来用黏土将剑身覆盖,而将剑锋直接暴露在高温炭火之中,实现差异化淬火和反复淬火。最后,达到剑锋坚硬、剑身柔韧的综合性能。
比如,龙泉青瓷是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瓷器。其工艺流程由配料、成型、修坯、装饰、施釉和素烧、装匣、装窑、烧成九个环节组成,其中施釉和素烧两个环节极富特色。施釉:可分为荡釉、浸釉、涂釉、喷釉等几个步骤。厚釉类产品通常要施釉数层,施一层素烧一次,再施釉再素烧,如此反复四五次方可,最多者要施釉十层以上,然后才进入正烧。素烧:素烧温度比较低,一般在摄氏800度左右。而釉烧则在摄氏1200度左右,按要求逐步升温、控温,控制窑内气氛,最后烧成成品。南宋至元代前期,龙泉窑曾烧制薄胎原釉器物,施一层釉烧一次,最厚可达十余层。
这都不需要抽象视角,只需要不断试验,反复改进就行。
而哲科思维则不同。 古希腊数学家阿波罗尼奥斯(公元前262年-前190年,古希腊数学家,天文学家。以其在圆锥截面上的研究成果而闻名,着有《圆锥曲线论》八卷、《论切触》)在公元前就发现了圆锥曲线,并作出完整和详细的论著。这个理论在上千年的时间中毫无用处,直到1500年后,开普勒在计算恒星轨道时,偶然发现了阿波罗尼奥斯的论著,将其代入行星轨道,发现完全吻合(可能是演绎)。这是典型的理论在前,应用在后。这种抽象思维是科学得以萌芽发展的基础。
哲科思维和技艺思维往往决定了一个人工作能力的潜力和思维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