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长假开始的日子越发就到跟前了,身边几乎所有的朋友都在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各种计划,各种打算在脑海里过了一遍又一遍,严谨的朋友甚至会不断推翻原定计划、揣摩修改直至最后拍板,也有比较随意的朋友什么都不愿意去筹划,等着家里人安排怎么过。不过,总体来说,过年前几天的日子就是懒散,安逸和怀揣小兴奋的。想想也是,现在大家的日子(尤其是物质上的)确实是比以前好太多了,春节假期除了商家刻意营造的节日氛围,基本上所有的一切都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尤其是城市里的小孩子们:吃的,穿的,玩的平时就已经得到“过分”的满足,过年又有什么新奇的呢?或许在他们眼里,过年最大的不同就是对长辈们拱手作揖以后,手里会出现大大小小的红包吧~小孩们都是这样的心境,岂能奢求我们这群80后的成年人对过年生出多少期待呢?我们甚至觉得等待过年前的放松远远好过过年期间掰着手指倒数上班日期的沉重~
正是由于现在过年的各种“不得劲儿”,小时侯过年的各种特有符号以及那些个只属于过年的感受便时不时涌上我的心头,让我有种道不明、说不尽的眷恋,趁这份追忆情绪还浓烈的时候,赶紧用文字记录下来:让自己重温,和朋友分享。
儿时过年的重头戏首先就是吃了吧。毕竟我们80后的童年还处在中国物质生活全面改善的初期,比起父辈确实是上了好几个档次,但是我仍然一天都觉得嘴馋,吃不够。然而到了过年的时候,我的嘴,我的胃就会满满的幸福感填满。灌香肠、熏腊肉总是拉开春节美食序幕的重头戏,记忆里爸爸妈用盆或水桶去街市上装回一大块一大块白花花、红彤彤的五花肉,用刀在案板上切成小块,撒上辣椒面,花椒面、五香粉,用手不断的搅拌,各种佐料随着持续的搅拌均匀地贴服在肉块上,散发出诱人的香味,我多少次都觉得这一盆肉根本用不着再灌了,炒了吃就已经很美味,然而接下来的步骤却一项都不少:灌肠衣,系白绳,扎针孔,直到红红的、有些湿润的香肠被一串串挂在晾衣杆上才算大功告;熏腊肉并没有做香肠那么让我记忆深刻,不过仍然记得爸爸把松枝、甘蔗渣还有果皮放进熏桶里,最后还不忘给熏桶盖上棉被,随后就是漫长的等待和反复的揭开棉被察看,小小的我或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觉得美食最好的调味料原来就是时间;临近除夕,和妈妈上街买炒货也是我的最喜欢的事情:喜欢街上人们忙碌中透露着喜悦的神情,喜欢炒瓜子,炒花生混合铁沙在铁锅里翻炒的沙沙声;喜欢看人们和卖春联的小贩讨价还价,接地气的快乐油然而生;最喜欢买年货回家的路上碰到卖豆花的小贩:用扁担挑起的红色木桶是其特有的标志,当小贩把用布包裹着的木头盖子揭开时,白白嫩嫩的豆花躺在桶里冒着薄薄的白气,再用专门的、扁平的勺子斜着削下一片,不多不少,刚好够一碗;豆花可以做麻辣味道的,里面放了油炸的黄豆,那是妈妈喜欢的味道;而我至今不变的仍然只是那一碗放了少许黄糖浆的甜豆花,一口下去,滑滑嫩嫩,甜甜蜜蜜,人间美味就在于此!以至于现在每次回老家,我都会刻意去找寻那记忆里不变的红色木桶,运气好碰上了,买上一碗甜豆花,那可是为数不多和童年时候一样的美味啊;过年的美味还少不了大白兔奶糖和后面流行的喔喔奶糖,小时候能吃上这些糖果绝对算得上是朋友圈里的“白富美”,虽然这些品牌的糖果现在都还是有的卖,不过童年时候包里揣着几颗大白兔奶糖的骄傲感和幸福感了却难觅踪迹了~
接下来再说说穿的,“大年初一穿新衣“,这是从小就养成的关于美的坚持和习惯。虽然儿时的穿衣品味基本取决于妈妈的欣赏水平,可是小时候的我一点都不挑呢,真是妈妈买什么就喜欢什么!圆嘟嘟的小脸蛋,扎着两个小辫子,只要是妈妈选的衣服总会既合身又可爱。还记得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妈妈就会把事先为我准备的新衣服,新裤子,新鞋子放在床头,告诉我这是大年初一才能穿上的“行头”,而我经常在妈妈离开房间以后,还会偷偷从被子里坐起来,拉开台灯再去看一眼我的那些新衣服伙伴们,心里不断想象第二天穿的漂漂亮亮的自己在小伙伴面前走上一圈,该是多美多自豪啊,属于女孩的爱美和臭美从小就如此淋漓尽致,怎能不思及莞尔?虽然现在的我早已不再为穿新衣发愁,也早就脱离了妈妈的“搭配掌控”,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时尚理论,但是童年时期对于过年穿新衣的那份快乐和满足却一直萦绕心头,偶尔想起仍觉天真和美好,这也让我对过年始终保留着一份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新年新气象”不就应该先从自身形象开始吗?由外向内产生的正面影响和积极的心理暗示是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
最后再聊聊玩的事情。在我的印象里,最具年味的玩耍莫过于大年三十晚上可以放的各式花炮了:蝴蝶炮,螳螂炮发出薄薄的烟雾,拖着长长的火光在半空中胡乱地画着弧线,咻咻声音热闹了我家的庭院;还有女孩们最喜欢的可以手拿的滋滋向上冒着火花的礼花炮,又安全又漂亮,点点火光中映出的是一张张快活的脸庞;还有男孩子们喜欢的摔到地上就爆,像糖果大小的土炮,清脆短小的啪啪啪声在街道四处回荡,热闹的年味就这样被带了出来。其次,走亲访友、拜年团圆也是过年期间最传统、最不可或缺的玩耍方式。小时候交通没有现在这么方便,亲戚朋友们也没有像现在都搬进了楼房里,感觉叔叔伯伯们住的地方好远好远,可是依旧挡不住长辈们相约骑车去串门的热情。路途固然遥远,可是有哥哥姐姐们一路上的欢声笑语做伴;天气固然寒冷,可是坐在爸爸后面的座位上,把小手揣进他的口袋里的亲密感觉再也无法复制;旅途固然劳累,可是在爸爸妈妈的循循善诱下,那一路上认识的庄稼和植物却成为我最生动的课外学习。终于到了亲戚家的大门口,看门狗的汪汪吵闹也被善意的认为是在欢迎我们,满脸笑意的叔叔伯母们热情地把我们迎进门,院子正中的小方桌上堆满了的瓜子、花生和水果,才沏的茶冒着暖暖的热气;一年都不常见面的嫂子们,有些害羞地围在水井边洗菜,杀鸡,剖鱼,红着脸打完招呼就钻进厨房忙活起来。这些乡下家庭认为的普通的待客之道,留给我的却是关于过年亲人团聚的温暖、周到和热情,同时也提醒着我:过年一定要去回家看望逐渐老去的亲人们:人聚,情才能聚!
年,我们从小过到大,变化最大的或许只是我们的心境。之所以愿意写下这些对于儿时年味的点滴回忆,只想告诉自己以及有缘看到这篇文章的朋友们:只要我们怀揣一颗童心,带着真诚和善意对待、发现这个世界,无论年岁如何增长,无论环境如何变迁,你我依旧可以在过年的时候,体会到如同儿时般的简单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