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胆在历代典籍记载(二)

8、明代李中梓所编著的《雷公炮制药性解》一部较为详备的药性、炮制方面的专著。记载熊胆:味苦,性寒无毒,入胆经。杀虫散毒,可敷恶疮及痔。


9、明代李梴撰《医学入门》以《医经小学》为蓝本,引录各家学说,并附己见。内容有医学略论、医家传略、针灸、本草、各科用药及急救方等。记载熊胆:苦明目涂疮痔,小儿惊风积痫良,杀虫消疸止久痢。

10、清代黄宫绣编著的《本草求真》深研药理,“俾令真处悉见,断不随声附和”。以“求真”名书。每药直叙性味、功效,兼论药物来源、真伪及炮炙法。记载熊胆:性味与归经:入心、肝,兼入脾、大肠。味苦性寒无毒。功能主治:功专凉心平肝。惟其凉心,所以能治心痛、疰忤、热邪等症;惟其平肝,所以能治目赤翳障,恶疮痔漏等症,且能入脾而治黄疸湿邪,入大肠而治久痢疳疾湿热,并治小儿风痰壅塞,发作惊痫,要皆除热凉血,而病自愈耳。

11、清代严洁、施雯、洪炜共同编著的《得配本草》记明各药性味、归经、功用和主治外,详述各种不同药物之间相互配合应用。记载熊胆:苦,寒。入手少阴、厥阴经。凉心平肝,为眼障疳虫之要药,并治黄胆惊痫。

12、清代黄元御编著的《玉楸药解》本书录收张仲景医书未载之药282种。各药分列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间附炮制方法等。记载了丰富的药学知识。记载熊胆:性味与归经:“味苦,性寒,入手少阴心、足少阳胆、足厥阴肝经。”功能主治:熊胆苦寒,清君相二火,泻肝明目,去瞖杀虫,宁魂止惊,治牙疳鼻衄、耳疮痔瘘之属。

13、清代杨时泰撰《本草述钩元》中国汉医药学著作,成书于清道光十三年。记载熊胆:“凉心平肝,为手少阴足厥阴阳明药。点眼,去翳开盲,涂恶疮痔,疗虫牙蛔痛,治小儿风热惊痫,杀疳虫,疗时气热盛黄疸,暑月久痢。”

14、清代陈士铎《本草新编》又名《本草秘录》,是丛书“中医经典文库”中的一册,本书以药性理论著称,解释药性又多从医理。其对药味选用配伍宜忌的论述,尤切中于临床,实用价值很高。主要的特点是对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见解独特,多发前人所未发。记载熊胆:味极苦。治男妇时气热蒸,变为黄胆,疗小儿风痰壅塞,发出惊痫。驱五疳杀虫,敷恶疮散毒。痔漏涂之,立建奇功。此物至寒,能退大热,可一用,而不可再用者也。存之以治火热而兼湿病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