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说到京姐过敏要送走毛孩子麦芽,其实之前我一直存在侥幸心理,心底想着吃了药过敏好了就不用送了。所以这件事之前也一直是爸爸在跟京姐讨论,每次都以京姐的哭结束,没有任何进展。
上周他们最后一次说这件事时,我直接火了:“天天都因这件事说来说去,哭兮兮的,有没有完啊!我请你们这次就定结论,如果要送走麦芽,就确定好,如果还是谈不拢,以后就别再提这个话题。”
结果可想而知,爸爸根本说服不了京姐,我自己也心知肚明。
而我一直不插手探讨这件事,也是因为前面所说的原因,我其实心底一直都没想着要送走麦芽,一直想着京姐吃吃药好了就没事儿了。
过敏咳嗽找到病根后,吃药两天就显著缓解,一周后吃完了所有药,也完全好了。晚上没了咳嗽,白天遇风和跑跑跳跳也不会咳嗽了。
我以为这件事就这样过去了。
但是显然我小看了过敏。
停药第二天晚上,之前的半夜咳又出现了,第二天又开始间断性咳嗽,到了第二天半夜,又一次咳到坐起来几乎要吐,咳完一直咕哩咕噜打嗝,跟之前的症状如出一辙。
我半夜又刷小红书,看到有医生说过敏不切断过敏源,反反复复可能会导致变异性哮喘,有可能会伴随一辈子。
想想这症状我们整个假期一直以为是病毒性咳嗽,各种中西药都治标不治本,断断续续咳嗽了长达近两个月,京姐皮实,一直都这样熬过来。
看来是真不能任性了,于是我只能下狠心决定把毛孩子麦芽送走了。
和心爱的人事分离,是成长中必经之痛,需要去直面。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是让京姐直面别离的一次成长的机会。
京姐没怎么经历过别离,也不太知道怎样去面对别离。
京姐从小跟着我长大,和我最亲,虽然和姥爷姥姥在一起的时间长,但都是小时候不记事的时候,感情还没那么深,所以每次和回老家再离开时也没那么深的离别之情。
京姐到现在只跟我较长时间分开过四次,一次是留在奶奶家半个月左右,那时候2岁多,只知道哭着喊妈妈;后来有一次是留在姥姥家一周左右,5岁多,为了不让别人发现自己想妈妈,偷偷躲洗手间哭;再一次是已经8岁二年级了,我走的当天早上送她到学校时,一步三回头的跟妈妈说拜拜,眼泪花噙在眼眶里,每晚睡觉前给妈妈打电话说想妈妈,说着说着就哭了;还有一次是三年级上学期,这次就好多了,还是每晚打电话问妈妈啥时候回来,但不再哭了。
成长就是这样,现在常常跟妈妈顶嘴,寒假期间有次不讲礼貌被我忍无可忍揍了,她在日记中偷偷写:妈妈好讨厌,妈妈说要自己去姥姥家,我好开心。
一路回望,从离不开妈妈已经成长到巴不得和妈妈分开自己独立。
但是和小猫麦芽的分离,显然和其他家人包括妈妈的分离都有所不同。就像上次我提到她说麦芽是她生的孩子一样。她跟麦芽的感情,真的跟妈妈对孩子的感情很相似。
在我们家,她明确说最爱麦芽,然后才是爸爸妈妈。
所以,可以想见,她对麦芽的情感之深,这是一种很难割舍的依恋之情。
我也不希望她和麦芽的分开留下阴影,所以我经过深思熟虑,从三个方面来让她说服自己接受这件事。
[if !supportLists]1. [endif]首先,我明确地跟京姐讲明了利害关系,让她分析利弊。
我说:你的过敏反反复复,如果不送走麦芽,导致变异性哮喘,可能会伴随你一辈子,你想一直咳嗽吃药吗?
[if !supportLists]2. [endif]然后,我表明自己的立场:麦芽一定要送走。
我说:我知道你舍不得麦芽,其实我也舍不得。妈妈对麦芽的爱,不比你对麦芽的爱少。但是,我更爱你。
[if !supportLists]3. [endif]紧接着,我又分析了麦芽的现状。
麦芽来我们家之前,她在姨妈家很受宠爱,来我们家之后,她很快就忘记了从小把它养大的姨妈。现在我们把它送到另一个姨妈家,同样会备受宠爱,而且这个姨妈家还有另外两只猫,麦芽去有了同伴,还会更开心。它也会很快忘记在我们家的幸福生活,重新拥抱它的新生活。
京姐不是胡搅蛮缠的孩子,挂着眼泪听完我的分析后,很快就点头答应了。不过又问我能不能在麦芽冬天不掉毛的时候把它接回来,我答应她可以考虑。
然后又问能不能让麦芽再留两天带着它好好玩玩,我也答应了。
这件事就这样敲定,我自己心里也经过了各种舍不得和撕扯。
面对别离,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次成长,对于我来说,又何尝不是呢?
今天,我给毛孩子麦芽洗了澡,包在毯子里一直抱在我腿上等着它的毛暖干,听它小小的鼾声,想着它冬天喜欢爬过来我书桌下的毯子上,躺在我脚上帮我暖脚;每天我回家开门它都跑出来迎接,躺在门口打滚儿等我抱它;猫碗里没吃的时就会来我脚下不停蹭我的腿;抱着出门总是很害怕往我怀里钻,小区的奶奶大妈总夸它长得肥嘟嘟的漂亮;它也从不乱叫,出门旅游背包里也从不出声……
如此种种,以后都不会再有了……
昨天晚上,我又开始给京姐读《小王子》,她从一开始不想听,很快就被吸引了。
小时候带她看绘本《小王子》,她并不觉得有什么。
这次给她读,再读到小王子的玫瑰,和小王子驯服的狐狸,她该会有更深的感触了吧?
成长就是这样,我们总要经历这样那样的感情,才会明白人生如此珍贵。
而每一次别离,都是为了更好的相聚!
最近京姐也在《同背一首诗》节目中背诵苏轼的那句名句:“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绘本、诗歌、故事……在书中,我们会看到生活种种,这也是我们带孩子读书的原因,从书中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感悟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