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段时间,工作上有很多紧急的事情要处理,忙得焦头烂额,睡眠时间都被占用了许多,实在腾不出时间来写文。
公众号停更了一阵,再不更新,估计都长草了。
嗯,对,等更而不得的朋友们在心里给我挖了座坟,坟头草都二尺高了。
手里的工作一时还没有完结,估计还要再忙一阵。
我想来想去,自己没空写,那就去借点“粮草弹药”来支援下前线吧。于是,找了一个作者朋友,向她请求了一篇文章的授权。
她的这篇文写父母对于子女的惦念,切入点好,刻画细腻,催人泪下。最近一段时间,频繁被各大号转载,眼看就要刷屏朋友圈了。
这样的一篇好文,我是十分乐于与读者朋友分享的,没想到,才推送发出没多久,就不断有读者取消关注。
这让我很纳闷,从文章的内容和质量上来讲,读者是很受触动,也很有分享意愿的,应该会从朋友圈吸纳更多读者过来,怎么还有老读者愤而取关呢?
好在一个读者在想要取关之前给我发了消息,我才有机会了解内情。他说,呵呵,这篇文我在十点读书、思想聚焦等好几个公众号都看过,再见了。
我很诚恳的发消息过去问他,关注我有一段时间了,为什么我转载一篇朋友的文,他就要取关呢。他说,那篇文,我在很多大号早就看过了。
我更纳闷了,能够接连登上微信大号,不正说明那篇文是一篇戳中无数人内心的好文吗,我转载扩散下,又有什么关系呢?
他很认真的说,我关注你,就是喜欢你的文字风格,想要看看你写的东西,你思考问题的角度常常能引发我的思考,你写的情感也打动过我。如果是要看那些爆文,我在大号上就能看到了,又何必来关注你呢?
是啊,如果我提供的内容和那些大号一样的话,他又何必关注我呢?大号更新更准时,排版更精美,好文也更多,与大号相比,我又有什么优势呢?
我唯一能让他关注的理由,应该就是——我就是我,我写的文字和别人的是不同的,在情感文泥沙俱下的形势下,我的文章声量不算大,但用心也颇深,算是小而美。
大号上的爆文们撩拨读者的G点快准狠,能精准的戳中读者内心的软肋,刺激转发分享。我这个人笨一点,文字也慢热,就像小火慢炖,由外而内,悄然渗透。
我自有与众不同的柔润风格,又何必去借爆文来撑门面呢?
也许读者看多了千人一面,就喜欢听我的碎碎念呢?
2.
曾经有一位读者发私信问我,他说,宸哥,我性格太内向了,不善于与人相处,一直想要自己外向一点,可是怎么也做不到,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收到这样的消息,我觉得很悲哀。不是为他感到悲哀,是为这个社会感到悲哀。非得性格外向才是好的,性格内向就要改掉吗?
我们从小就听父母说,嘴要甜,见到人要知道喊。会喊叔叔阿姨的、嘴甜的孩子,会被认为是有礼貌的,懂事的,外向可爱的。可这样的做法真的对吗?
不对!孩子对于不熟悉的人有很深的隔阂感,想要消弭这种情感距离,需要时间,熟悉之后,孩子自然就会喊了。这才是孩子情感体验的自然过程。
如果父母以父母的威权强迫孩子去喊人,会破坏孩子体会人与人之间由陌生到熟悉的过程的体验,会给孩子日后与人相处埋下祸根。
有的孩子长大后,跟别人还没见几面就掏心掏肺,结果被欺骗被伤害,而另一些孩子对与陌生人接触有畏惧心理,这些都是父母强迫孩子嘴甜可能导致的后果。
3.
我们成长的一路上,耳边的声音太多了。
小时候,父母说,嘴要甜,要会喊人。大一点上学了,父母又说,要多跟其他小朋友玩,和他们做朋友。上中学的时候,学习任务重了起来,父母老师都说,少看课外书,少玩手机,不要玩游戏,不要早恋,好好学习。
终于上大学了,毕业参加工作了,也会有有形的规劝和无形的阻力教你做人,指点你应该怎么样,不能怎么样。
仿佛听话的才是好孩子,我们就一直温顺的听话着长大。可后来才发现,会哭的孩子才有糖吃,不会表达自己的诉求,就总是会被忽视。
多少小时候的好孩子,长大后也成了好人,然后不停的被喜欢的姑娘发好人卡,孤单的伤心的问,这个世界怎么了。
这个世界其实一直如此,只是我们屈从在别人的意见下太久,被别人的想法遮蔽了双眼,臆想了岁月静好的模样。
有人跟我说,你要学习那些大号上的爆文的写法,读者怎么嗨怎么来,他们的情绪G点无非就那几个,你一撩一个准,绝逼能火!
我说,去你妈的,老子爱怎么写怎么写,什么时候作者还要跪着写字了?
也会有人跟你说,你要外向一点,你要世故一点,你不要显得自己很特别,枪打出头鸟。
你可以这样反问他,嗯,你说的不错,然后呢?我还不能做我自己了,非得像另一个符合你们要求和期待的人,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