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蛙去哪了?"
相信大家最近的朋友圈已经被这样一只青蛙刷屏了,准备行李,出门旅行,寄明信片和手信,时不时还有邻居拜访……这款放置类的萌宠游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这样霸占了我们的闲暇时间,让我们人人都成为了传说中的那个“孩子妈”。而这款游戏最有趣的便是它的不可控性——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你的蛙什么时候回家。
那只让你心心念念的任性的说走就走的小青蛙是否也让你体会到思念和担心之苦?
亲爱的,你是否也是那只只顾自己旅行的青蛙?你又打算什么时候回家?
今天我想撇开孝道,谈谈父母。
前几天看到一个很扎心又很现实的调查,据说中国有超过一半的年轻人有同一种习惯——发朋友圈时屏蔽父母。
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之间的隔阂如此之大,甚至让父母成为了我们的"圈外人"?
大概就是我发一张自拍到朋友圈,所有人都夸我好看的时候,只有你一个电话打过来直接就生气的说:“天这么冷,就不能多穿点衣服!”
大概就是我有喜欢的人了,我想引起他的注意,被你们看到怕你们多心,怕你们打碎了年少时的情窦初开的那份美好。
大概就是我凌晨夜深人静时睡不着,负面情绪爆棚的时候发的话怕你们担心,为了防止你们第二天的各种唠叨。
大概就是我一个人在外打工不易,生活艰辛,不想让你们知道我过得不好,所以我选择报喜不报忧。
……
有的隔阂甚至还在以不同的姿态展现着,我们也在接收着来自他们传递给我们的讯号。朋友圈里的保健推送,养生栏目时不时地“轰炸”着我们,“震惊了”“转疯了”“小心,这东西致癌”“一个优秀孩子应该具备八大素养”,那些朋友圈里的伪科学和心灵鸡汤也让我们难以招架,不胜其烦,索性我们选择了屏蔽,不再接触那些与我们来自不同频道的信息。
小青蛙还会在旅行的路上为主人拍下沿途的风景照片寄回来,而现实中的我们却无法真实地面对父母。
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属于我们的隐私空间也越来越大。那本被锁上的日记本,那扇被关紧的房门,那个只有自己能解开密码的手机,还有最后那个在另一个城市的属于自己的家……我们从小开始便设下了与父母一道又一道的防线,把心里的那面墙竖得很高,仿佛在心底跟他们暗暗宣战,我的事情不用你们管。我们也像小青蛙一样,在自己的世界里自由自在地折腾,以一种我的世界我做主的态度潇洒地活着。离父母越来越远,渐渐忘记了有人还在原地等我们回家。
在这个社交媒体高度发达,人工智能日趋成熟的时代,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差距仿佛变越来越小。我们也开始越来越依赖于虚拟世界带给我们不同的新鲜感受,我们宁愿花时间去微信里“跳一跳”,花钱养虚拟老公养虚拟青蛙,抵抗用空虚感覆盖存在焦虑,也不愿去给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当爱被快速匹配,当消费和娱乐变成了我们全部的公共生活,当长期的守候和期盼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这真的就是我们想要的吗?
我想应该不是这样的,我们的心里会有一个声音说,这感觉有点不对,虽然说不上来,但就是怪怪的。
在电影《黑客帝国》里,即使那个大反派说:“过了这么多年,我只领悟了一件事,无知就是幸福。”尼奥最后还是选择了那个红药丸,选择了那个翻天覆地的世界,选择了真实生活中那个狼狈的自己。因为他知道清醒的人虽然痛苦,但他还能拥有真正的爱,这份爱有苦涩,有困惑,有诸多不易,可不妨碍我们成为真实的自己。
所以,当我们在现实里拥有爱别人的能力时,才会知道那个陪伴我们的人是真正爱我们的人。
奇葩说里的陈铭说:“当我们是个孩子的时候,父母高高在上,我们要保留自己的一点领域,那是个孩子气的选择。十八岁的觉得父母那些念念叨叨那么心烦,三十八岁的时候回头看,多甜啊。”
如果我们可以更早地懂得这一点,我想我们会希望不要跟渐行渐远的父母越来越远,很多时候他们的手已经伸不过来了,但他们的心还在我们身上。小时候,父母带我们去看这个世界,现在他们老了,他们的世界越来越小,我们也应该牵着他们的手去看看这个世界。朋友圈的伪科学需要我们跟他们慢慢讲道理,更多的新事物也需要我们耐心地教给他们。其实当我们把这些隔阂和羁绊暴露出来的时候,我们才会更好地与彼此相处,让他们看到你的成长与成熟。
别让你的朋友圈只剩一条屏蔽后的虚线,你在等青蛙,请记得有人也在等你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