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校是元济,我的高中在元济。
路过已经离开七年的高中,呼啸而过的是最好的青葱岁月,那里有最难忘的三年。
常常会想,如果不是计划生育政策,如果不是那张“独生子女光荣证”,如果没有给我加三分,我与元济也就擦身而过了。与元济结缘,已经十年。
我们的教学楼有三栋,分别取名为“明德楼”、“崇礼楼”、“尚学楼”,高一、高二、高三分别一栋楼。应该是希望我们成为有德有礼有才的青年吧。我高一在11班,恍惚记得班级口号是“十一十一,永远第一”。文理分科后,高二高三在6班,口号已经忘了。
我们的图书馆叫“涵芬图书馆”,曾经想博览群书,奈何至今草包一枚。阅览室不允许自习,曾偷偷把课本藏在衣服里溜进去。就是在这里,看到了至今还是很喜欢的《何以笙箫默》。对,那时候班里还有图书管理员呢,定期去图书馆值班。
我们有一本校刊叫“涵芬”,家里的箱底应该还有几本吧。入学第一天晚自习,一脸茫然的我们都要把杂志翻烂了。看学长学姐的文章,顿时觉得他们好有才啊,后来每次擦身而过,都忍不住多望几眼。也曾梦想自己的作文能被选中,最终也只是空想。
我们八人间的宿舍,没有卫生间,每次洗澡都躲在门后用布围起来的角落里。晚上熄灯后还要被检查,被扣分还影响班级考核。一旦寝室被扣分,全寝室都心惊胆战,愧对全班。那时候常常打听轮到哪个班级值日,最好认识那个值日生,对我们网开一面。很怀念躲在被子里打手电的日子。
那时候,实行错时就餐,第一个吃饭的年级欢天喜地,最后一个下课的年级唉声叹气。上下午最后一节课的老师如果拖堂,那就是全班同学的“敌人”。那时候,吃饭是要跑着去的,量的多少食堂阿姨说了算。二楼有个小炒部,那时候囊中羞涩,想着毕业前一定要去一次,竟然也没有实现,也不知道那里有什么好吃的,不知道有没有我最喜欢吃的糖醋排骨。
那时候,上体育课是要穿校服的。有体育课那天,女生要么去厕所换衣服,要么直接套在衣服外面。那时候的校服,我们都不喜欢穿,虽然穿着校服的我们走在路上,会迎来别人赞许的目光。后来,就没有校服了。我们的体育老师是一年365天衣服不重样的“体育老太婆”,那时候的一大乐趣就是评论她的衣服。
那时候,除了学习,最喜欢的应该就是八卦了吧,如今能想起来的寥寥无几。那时候,上厕所是一定要找一个伴的,最好能路过那个有帅哥的班级,不知道那些帅哥如今的模样。那时候,我们都相信“今日我以母校为荣,明日母校以我为荣”,为曾经天真的我们干杯。那时候,我们约好,毕业后要常聚,才知道,相聚有多不容易。那时候,我们都是青春少年,今天,我们都是社会青年……
今时今日,我依然以母校为荣。听到任何与元济相关的事情,都会眼睛一亮。每次路过,都会多看两眼,如果旁边有人,会迫不及待介绍:这是我曾经的高中。是啊,已经是曾经了。心底会荡起涟漪。
那时的我们,看到的是十八岁的天空。那时的我们,怀揣的是十八岁的梦想。那时的我们,歌唱的是十八岁的青春。
路过母校,路过青春。母校再见,青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