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难得清闲,工作不用值班也没其他特定的事要做,专心陪娃。
白天陪他在外面玩,又是吹泡泡,又是玩沙子,一会儿溜滑滑梯,一会儿和小朋友跑来跑去,一晃就是四个多小时。因为早上起得晚,一天一晃就过去了。
下午五点多,肚子饿的咕咕叫,回家觅食。之后,沙发葛优躺,陪娃看电视,顺便刷淘宝和唯品会。
而后,神经病般的开始心情不好。以至于,老公晚上回家跟我说话,也是一副不怎么搭理的表情,搞得他也莫名其妙。
之后,我反思,可能真是闲的。一闲就发慌,这病得治。
01
说到这个,反思过往的成长经历,这种心态还是有一些渊源的。
小时候,只要放假在家,老爸老妈是绝不允许我们一天什么事情也不干的。
因为小时候家里很忙,我们放假,老爸老妈一般会很早出门忙活,中午或者晚上才回家。我和我哥在家里肯定不能闲着。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一定要做,并且要做的能让他们一眼看得出成果来。
比如,扫地一定要把几个房间都打扫的干干净净,桌椅鞋子摆放的整整齐齐。收拾屋子一定要把被子叠的整整齐齐,床单扯的平平整整。
否则,如果老爸老妈回家,看到我们在看电视,在玩。然后再一看家里什么事情也没做。(也就是,他们没看出任何变化,比如地也没扫,衣服没洗),那我们是要挨批评的。
批评的内容大致就是,爸妈在外面辛辛苦苦打拼,你们在家里啥都不干,太不懂事了。之后,还会警告我们说:不能再出现下次了。
这样导致的一个结果是,每逢放假在家,哪怕一天一直在玩,但估摸着老爸老妈要回来的那个时间点,我和老哥一定忙得热火朝天的,装出一副很懂事、很体恤父母的样子来。(现在想来好好笑。)
当然这样装的次数并不多,毕竟后来慢慢大了,确实从父母的言传身教中学到很多,也确实理解了他们的辛苦,也就转变为自觉行为了,但这是后话。
这给我们造成了一个深远的影响是什么?
就是我们闲不住。比如,像今天这样如果闲一天,只是陪娃玩,可能到了晚上,一天快结束的时候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负罪感:又无所事事了一天,又浪费了一天的大好时光,真是又焦虑又罪过。
所以,我揣测,那会儿莫名其妙的心情不好跟这个有些关系。就跟考试之前,总感觉还没有复习完,或者很多知识点都还没复习到,就各种焦虑烦躁是一回事。
02
除此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习惯。
从小到大,只要在家,老爸老妈是绝对不允许我们睡懒觉的。一般情况下,8点之前必须起床,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比如晚上睡得很晚,前一天很辛苦),这个点还不起床,那是要挨骂和挨打的。
当然,老爸老妈自己也以身作则,没有特殊原因,从来不睡懒觉。
以至于到现在,子女都已成家,二老可以轻松下来安享晚年,而且他俩身体状况也变差了,明明可以好好休息,起码早上不用六点多就起床忙活了。但是几十年养成的习惯,他俩就是改不过来。每天就算没有什么事,也还是大清早的起床转悠。
我们当子女的有时候都苦笑,说他们一辈子闲不下来。
但,这样好吗?
当然有好的一面。一辈子勤勤恳恳,很勤劳,也教育子女要勤劳,不能懒惰。让自己的孩子养成了勤劳的好习惯。
当然也有不好的一面。比如,其一,正如开头说的,我今天休息,陪娃本来可以什么事也不做,这并没有什么问题,更没有必要焦虑;其二,二老本来已经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也不用担心太多。可是,偏偏我们都做不到,我做不到不焦虑,二老也做不到放松下来。这就是不好。
毕竟,忙忙忙,一天到晚闲不下来,就很容易瞎忙,缺乏思考,像只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撞。
03
这有什么大问题吗?
倒也说不上来,就像硬币的两面,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教育孩子也是一样,任何一个教育理念的实施总会有好的影响,同时也会捎带产生一些“副作用”,但只要好的影响大于不好的影响,那就OK。
毕竟,换个角度想想,如果二老从小不这样教育我们,或许我们现在也真的就是好吃懒做的孩子,这肯定不好。所以这样来看,二老这种教育方式是对的,并没有问题。
只是,由这件事,反观自己,加之我已为人母,更让我想到了孩子教育的不易。
一方面,父母的某种观念传递给孩子,你不知道会对孩子造成怎样的影响,也不知道会产生怎样的“副作用”,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
另一方面,各种育儿理念都说要保护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可是,做父母的也并不清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哪句话或者哪件事,一不小心,就在孩子心理戳出了窟窿,让孩子产生了阴影。
这样一想,真觉得,做父母也是如履薄冰!
就像之前看各种问题少年的新闻报道以及纪录片时,总会有问题孩子回顾小时候,提到某件对自己影响特别重大的小事,认为父母的不当处理,对他的心理产生了极其不好的影响,以至于他长大出现了各种问题。
可是,作为父母,他们哪里会知道,当初的做法会起到那样严重的负面作用啊?而且,到了那个时候,父母看到孩子这样的评价,也会很心酸但于事无补。可是,如果再有一次重来的机会,会更好吗?
未必吧。
所以,当父母,亚历山大。而孩子从小到大,成长的种种,也充满了偶然和不确定性,父母能做的,也无非是尽力而为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