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常这样:想收拾衣柜,站在门口琢磨“先叠衣服还是先挂外套”“旧衣服要不要扔”,琢磨半小时,衣柜还是乱的;想做顿晚饭,打开冰箱纠结“炒青菜还是煮面条”“要不要焖个肉”,纠结到最后,点了外卖;甚至想给朋友发个消息,打了删删了打,担心“这句话会不会太唐突”“他会不会没空回”,最后干脆放下手机假装忘了。
我们总觉得“得想清楚才能做”,可越想越乱,越乱越不想动。其实哪有那么多“必须完美”的事,很多时候你缺的不是计划,是“先动起来”的拿一下。
别想“要做多少”,先做“能做的最小一步”为啥好多事迟迟没开始?因为我们一上来就把目标搞太大了。比如想运动,一计划就是“每天跑5公里、做20个俯卧撑”,光想想运动量就累了,索性躺平;想看书,定的目标是“每周读一本书”,翻了两页觉得太厚,书就被扔到一边。真不用这样,你试试把事拆到“不用费脑子就能完成”的程度。想运动?不用跑5公里,就穿好鞋在楼下走5分钟,走够了想回就回;想看书?不用读一整本,就翻开书读一页,哪怕就看两段话也行;想写日记?不用写几百字,就写三句话:“今天吃了啥、做了啥、开心吗”。我之前想养成记账习惯,一开始非要用复杂的表格,记了两天就嫌麻烦。后来改成“随手拍张消费小票”,晚上花2分钟在备忘录里记个金额,慢慢居然坚持下来了。你看,先把“大目标”变成“小动作”,动起来就灭那么难了。
别纠结“做不好咋办”,就想“反正试试不亏”好多人不敢行动,都是怕“搞砸了丢人”。比如想尝试做烘焙,怕烤出来的蛋糕发不起来;想报名公司的演讲,怕站在台上忘词;想给领导提个建议,怕说的不对被批评。但你仔细想想,这些“怕”真的有必要吗?蛋糕烤坏了,大不了自己吃掉或者扔掉,没人会笑你;演讲忘词了,礼貌说句“抱歉,我捋一下”,大家也会理解;建议没被采纳,领导顶多说“再想想”,也不会把你怎么样。大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把“失败”的后果先弄过的太严重了。“试试”而已,就算不成,也没什么损失,万一成了呢?
做完就给点“小甜头”,让行动变轻松为啥刷短视频能停不下来?因为每刷一个都有新鲜感,能马上开心。但做事不一样,比如减肥要好久才瘦,学技能要好久才会,过程没反馈,就容易半途而废。那咱就自己给“反馈”——每次做完一件事,不管大小,都给自己个小奖励。比如今天完成了自己的目标,就奖励自己喝杯冰奶茶;这周坚持每天早起了,就买包喜欢的零食。这些奖励不用贵,只要是你喜欢的就行。
我之前备考的时候,就和自己约定“每背完一个单元的知识点,就吃一颗草莓糖”。慢慢的,背知识点好像也没那么枯燥了,反而有点期待“吃糖”的时刻。你也试试,让“做事”和“开心挂钩,行动起来就有动力多了。
其实生活里哪有那么多“深思熟虑”,更多的是“边做边调整”。那些把事做成的人,不是他们比你聪明,也不是他们计划得多完美,只是他们没在“想”上浪费太多时间,先迈了那一步。
下次再遇到“想太多”的时候,就告诉自己:别琢磨了,先做最小的一步;别害怕了,试试又不亏;做完了,就给自己点小奖励。慢慢你会发现,原来行动真的没那么难,很多事,动起来就有答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