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2点下班,回到家里看到桌子上黄橙橙的油条,心里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记得我昨天说好久没吃油条了。今晚下班它就这样出现在桌子上。可见,那是老妈今天刚做好的。
伸手摸了摸,隔着保鲜膜似乎都能感受到那种淡淡的温暖。
作为九零后,我不是独生子女。上有哥哥姐姐,比我大了很多,可以说那个年代出生的我似乎很多余,因为一出生我就被遣送到外婆家。我曾经不止一次的抱怨过,难受过,甚至不顾一切的咆哮过。
2008年。母亲离开家,来到深圳,开始了照顾孙子的生活。作为农村妇女,1500公里,陌生的城市,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母亲没有怨言。八年过去了,除了寒暑假,母亲没有回过家,即使家里还有一个未成年的我和年迈的奶奶。
母亲对深圳并不熟悉,也几乎不怎么出去,后来时间久了,母亲竟然可以说着一口流利的河南普通话,穿梭在各个菜市场,并且对公交路线门清。
在深圳,除了带孩子,还要做饭,洗衣服,深圳还要帮哥嫂洗衣服,搞卫生,有时候做饭不及时,还要被唠叨,还要适应外地媳妇生活习惯,为她做好一日三餐。
每当寒暑假回家,母亲总会把外婆接到我家小住。她说照顾孙子在重要,也要照顾一下自己的老娘。
那一刻我理解了母亲。她的无奈,付出,孤单。
一个农村妇女,来到发达的一线城市,言语不通。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支持她的除了儿子,儿媳妇,孙子,再也没有其他。母亲远离了她的家,她的亲人朋友,她的心很孤单,她很想家,她惦念远方那个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
2008年。父亲从外地回来,之后一直呆在家里。母亲去了深圳,只剩下父亲一个人,操持这个家。
一个人做饭,洗衣服,下地干活,出门打散工,还要照顾年迈的奶奶。深夜一个人看着电视,就着花生米小酌两杯,灯光下,父亲的影子拉的长长的,散发出一种孤独的味道。
我和父亲说话不多。大部分时间是上学,回家时间很少,但每次回家父亲都会给我做好饭,即使我强调过自己不饿。父亲不善表达,我也很少和他沟通,可我知道即使自己再害怕,那个人也是生养我的父亲。
记得有次哥哥从深圳回来,带着我一起回家。到家时天已经很黑了,父亲一个人坐在家门口等我们,我望向父亲,黑黑的看不清脸,可我分明感觉到父亲和那个灯光下的身影慢慢重合,那是一种一个人的心酸与孤单。
为人子女,我们剥夺了父母太多的时间,也没有给他们安享的晚年。我们总说“子欲养而亲不待”,可我们明明在他们可以享福的时候过度的剥夺他们的幸福和时间。
中国式的父母,和我父母是一样的。
年轻人在外挣钱,又不愿意他们的子女成为留守儿童。于是他们剥夺父母的晚年,让年迈的父母离开生活一辈子的地方,为他们操劳,或者留年老父母一个人独守一个家。
我们有太多的空巢老人,还有更多的异地老人。他们除了要承受生活的心酸更要品尝孤单,或许父母从来都是这么不容易。
记得北大才女的演讲“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真正能够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说说而已。
你说你孤单,有没有想过我们的父母比我们更孤单?
加油吧,年轻人,不要在该拼搏的年纪说孤单,你不曾真正理解孤单。为了未来的你可以真正做到陪父母变老,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