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做一个最令父母烦恼行为TOP10排行榜的话,我想第一名的应该就是“孩子学习的问题”了,具体表现就是:孩子学习不上心,作业不认真,做事拖拖拉拉……
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家长,不闻不问、撒手不管可不行,于是父母会着急、发火,甚至用惩罚的各种手段,想给孩子一点压力,让孩子认识到学习这件事的重要性。
在我小时候,老师会讲“人无压力轻飘飘,井无压力不出油”,但是我们常常会发现,有压力并不一定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或者有效果,但是发现“孩子一无压力就不出成绩”了,于是会出现这种情况:父母想让孩子有好的成绩,就要一直给他压力,父母还很可能会抱怨“孩子没有我盯着就不行,孩子没有我催着就犯懒,孩子没有我管着就坚持不下去……”,的确,压力能转化为动力,但是是不是要一直施加你的压力孩子才有动力呢?这种动力持久吗?孩子能不能有内在驱动力、自控力,自己主动去学习呢?
这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电影——《垫底辣妹》,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有故事的家庭:
工藤一家,有五口人,爸爸、妈妈和三个孩子(大姐:沙耶加,二哥:龙太,三妹:麻由美)。
家里男孩由爸爸管,两个女孩由妈妈管,爸爸妈妈对孩子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养方式。
一、无条件的爱VS有条件的爱
剧中妈妈是不管在什么时候,都站在女儿沙耶加这边,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比如沙耶加被同学的球砸中,妈妈赶紧跑到学校,告诉老师,这不是伤轻重的问题,是觉得女儿有心理上的问题,因为说女儿不想上学。老师说:就算有欺凌的问题,每个学校都有,很多经验的积累才会促进孩子的成长啊,但是妈妈觉得这会影响到女儿的心理,之后决定为孩子转学。
而爸爸的梦想是一心要把家里的儿子龙太培养成棒球职业选手,儿子表现好就请客庆祝,儿子表现不好就打击责骂,完全就因为孩子的成绩而表现出来喜怒,这种有条件的爱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二、有面子VS没面子
妈妈经常会因为女儿的各种行为,被老师叫到学校,每次妈妈都去学校沟通,但是她并不觉得丢人,甚至妈妈觉得这样可以更了解女儿的学习的表现。比如中学的时候,有一次沙耶加被搜到身上有烟,老师要给予处分,但是告诉她:如果她说出还都有谁吸烟,可以免除她退学的处分。沙耶加不说,妈妈知道了没有责骂,而是理解并支持女儿,并且为女儿不会为自己出卖朋友的做法感到自豪,即使孩子会被处以休学的处分。
而爸爸会因为孩子棒球成绩不好,觉得不能去家长会,见到老师会觉得很丢人,觉得是儿子让自己丢脸。
三、鼓励VS责骂
在沙耶加想努力学习考入大学的阶段,也遇到成绩上不去的情况,她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非常迷茫和沮丧,这个时候妈妈没有任何的怨言,老师让她去向往的大学校园看看,妈妈很支持并给予鼓励,陪着孩子一同去大学感受氛围,这也坚定了沙耶加考大学的决心。
而爸爸,正好相反,遇到儿子受训练成绩出现问题,就是一顿打骂。
四、低调的承担VS高调的鼓励
因为沙耶加成绩比较差,老师觉得补课要增加课时才能考上理想的学校,同时补课费也增加了,妈妈为了沙耶加补课费用努力打工,这种经济上的压力,妈妈并没有主动告诉沙耶加自己多么不容易,而是默默承担。
儿子龙太获得中部棒球大赛冠军,爸爸特别高兴,会买最好的棒球棍给孩子,为了培养孩子,甚至不惜自费包巴士接送,这种付出却变为孩子主观上的压力,让孩子出半点失误就觉得配不上最好的棒球棍,对不起爸爸。
结果是:
内驱力VS外驱力
后来沙耶加学习上突飞猛进,不仅仅因为遇到因材施教的坪田老师,更是因为母亲的爱激发了自己内在学习的动力,她想让妈妈看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更想让爸爸对自己刮目相看。
而龙太因为背负着爸爸的棒球梦,比赛之前会紧张,甚至很害怕如果失败被爸爸骂,比赛前一晚都会哮喘发作,不想再去练球。
有梦想VS无梦想
最终沙耶加找了自己的梦想,她要成为像坪田老师一样的人。
而弟弟龙太除了背负爸爸要求的成为职业球员的方向,却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爸爸后来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告诉龙太可以放弃棒球,去做自己想做的,龙太却说除了棒球,不知道还能做什么。
这个故事看得我很感动,一个学渣变为学霸,除了遇到好老师的因材施教、科学的方法,面对自己那么差的基础,学习的困难,父亲的不信任,她是如何把压力变为动力的呢?
1.适度的压力
如果想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正如《游戏力》作者科恩博士讲的,压力和成功的关系如下图,即要有适度的压力。
过度的压力,就像剧中的龙太一样,反而会大大影响自己的水平。
而沙耶加在老师和妈妈的帮助下,一直是持适度的压力,甚至会享受学习的过程,即使遇到困难,也会通过妈妈的理解、老师的鼓励而调整到压力的最佳值。
2.内驱力
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想要有成果,最重要的一定是内驱力,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人最看重的是工作的成就感”的原因,因为这些都是内驱力的表现,只有一个人有内驱力,才能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而如果不是自己发自内心的有动力,再多的外在激励或者惩罚,最多只能短时间见效,无法持久,而这种内驱力,更多来自于家庭中父母对于孩子的支持、信任、理解和无条件的爱。
当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我把它套用过来:
只有能够激发孩子进行自我学习的压力,才是真正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