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效能训练》读书笔记

第一章:民主的教养态度

这一章基本都是讲道理,看一遍每个小标题就知道说的什么了。

一、做个有效能的父母(从自己出发,改变自己传统的观念和教养态度,民主尊重的原则上建立亲子关系)。

二、身教重于言教(父母榜样的力量是最好的激励。与其热心的说,不如父母自己做一次,那么孩子便会照着做,比如看书)。

三、提供温馨的家庭气氛(要敢于表达爱,中国人比较内敛经常有感情不能表达出来,这方面要多注意,生活中多和孩子做亲子游戏一起快乐)。

四、爱要等候(要有耐心,别一下子要求太高,父母自己也要成长,慢慢来)。

五、让孩子自己学习(控制住自己不要把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让孩子在合理范围内自己做决定)。

六、以幽默的态度过生活(用幽默来处理亲子矛盾是一种办法,注意别变成挖苦或者讥讽,主要是应该给孩子改过自新的勇气)。

七、重新检讨教养方式(父母得不断学习反省自己的教养方式,不能一会坚持原则一会又妥协,随意改变自己的教养态度会很危险)。

八、让孩子自己做主(跟5没看出有什么差别)。

九、教养要及时,爱需花时间(跟4没什么差别,强调了要尽早及时,4是说尽早还要有耐心)。

十、快乐比成功重要(3、6的结合,就是让父母改变只考虑让孩子出人头地的理念,而要多注意孩子的快乐与否)。

第二章: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

孩子说的话很少是傻话,往往是带有目的的,但是需要解读。他们会把达成目的的行为保留下来,而其目的大多是为了要满足归属感的需求。一二岁的儿童的具体目的有四:获得注意,争取权利,报复,自暴自弃。四种行为一般来说是有先后顺序的,前面的处理好的话后面就不容易出现,处理的难度也递增。每种目的的处理方式大约可以如下:

获得注意:合理的行为要及时注意并满足甚至鼓励,破坏性行为就要特别注意他的目的而不是一味满足,可以忽视孩子,避免造成负面的增强。

争取权利:成人要控制自己的怒气,不要用权威来反制孩子的要求,否则会加深孩子对权利的印象和争取的欲望。可以离开现场让孩子承担不良行为的后果,之后再找机会协助孩子调整心态。

报复:权利竞争失败的结果,孩子会报复来平衡自己的情绪,成人一般在这时会感到痛心。这时候应该先照顾成人自己的情绪,避免以牙还牙,了解真正的孩子需求,重新建立关系。

自暴自弃:报复多次失败导致沮丧的时候孩子会用“我天生就是很糟的”的观念来保护自己。这不但要完全停止所有的批评,还要注意孩子的禀赋和长处,用爱心和耐心来处理,鼓励孩子的每一点改进,必要时去心理辅导。

要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父母要首先尊重孩子,才能让孩子尊重别人,仔细认真地听孩子说话,告诉孩子自己关心他爱他,对孩子的正确行为进行鼓励,通过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为来改进亲子关系。下面有一个反例照抄过来帮助大家提醒自己不要有类似的表现。

当妈妈告诉珊珊不能到屋外去玩时,她就发起牛脾气来。她竭力尖叫,甚至躺在地板上,变得歇斯底里。珊珊想随心所欲,因此她以权力的争夺来获得。

“马上停下来!”妈妈喊叫。

“我不要!”珊珊尖叫。

战争继续进行(显然珊珊已经赢了,因为妈妈失去了冷静)。妈妈重重地打了珊珊几下屁股,她哭闹得更凶了。然后,妈妈把珊珊关到浴室,在那儿她又足足哭了二、三十分钟。

爸爸回家时,妈妈泄气地抱怨:“实在不知道孩子有什么不对劲,居然发了一整天的脾气。”

让我们把上述“孩子的行为目的”,应用到孩子的行为问题上。珊珊为了能到外面去玩,想控制妈妈。当妈妈拒绝时,她就发脾气,企图逼使妈妈让步。妈妈不愿认输,再度拒绝了,又因为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狠狠地打了孩子。现在,珊珊不只是因为不能出去玩而气恼,也因为妈妈对她权力的挑战有所反击而生气。因此她想报复,叫闹的更凶。结果是被关进浴室里。

再将这场战争做个摘要:

l.珊珊要到屋外去玩(珊珊的第一个目标)。

2.妈妈拒绝了她的要求。

3.珊珊发脾气,是想获得权力而随心所欲。(珊珊的第二个目标)

4.妈妈接受了她权力的挑战,打了珊珊一顿,为了证明自己能够控制。

5.看到妈妈有力量反击,使珊珊真的生气了,以哭闹得更凶来作为报复。(珊珊的第三个目标)

6.为了不愿认输,妈妈生气得把珊珊关进浴室。

7.为了不愿认输,珊珊继续哭闹喊叫。

从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珊珊的第一个目标背后还有其他两个目的:想要争取权力,同时想要报复。一旦刺激妈妈使她感到挫折,珊珊就表现了她的权力。她已经诱使高大、成熟的大人,像孩子似地争了起来。这样就“增强”了珊珊对权力的争夺。当珊珊继续尖叫,使妈妈非常生气,她是一个神经衰弱的人,对于不让她出去玩,这是一个厉害的报复。在追求权力和寻求报复两方面,珊珊都得到了增强作用。下次再有类似情形发生,她可能会同样出招。妈妈不知不觉中已经教导珊珊多发脾气了。

第三章:父母的自我改变

感觉这章又回到了理论为主,是讲父母要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和期望。具体来说要了解情绪的主宰者是自己,自己的情绪产生不是因为孩子的行为直接引发,而是透过自己的信念或者想法而产生的。之前有听到一句话说痛苦产生的原因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不满,落实到亲子关系就是说自己觉得自己应该能控制孩子而实际达不到的时候就会产生负面情绪。

其实父母不要对自己苛求太高,更不需要太照顾世俗的眼光,不要把孩子成绩优异,懂事当成自己的责任,否则会适得其反。可以尝试接纳自己的情绪,关注自己的感受,通过听自己说话的声调,观察自己的非语言行为来来调整,比如对着镜子做一些肯定友善的表情和姿态练习。如果短时间内调整不好,就转移自己的思考目标,想一些开心的事让自己冷静下来。

当父母冲动地采取一些行动,比如威胁,贿赂孩子,向孩子许诺或者要求孩子承诺,讥讽孩子,给孩子贴标签,用无礼的方式进行礼貌教育等等时候,都会对孩子引起不良影响。所以要避免冲动,可以偶尔独处,做一些深呼吸或者放松运动,视觉想象等办法来调整情绪。

称职的父母可以成为孩子的依靠,所以能自我调解情绪,可以使得孩子有安全感,也能使孩子在父母的保护和自由之间得到平衡。通过关注父母的自我改进,来对子女产生正面的影响。

第四章:积极倾听

父母在与子女沟通时会很想接纳孩子的情绪,传统里对情绪的处理有两个办法,一个是压抑,一个是发泄,压抑容易导致自残,发泄容易对别人产生情绪性的攻击伤害。在和孩子的沟通中,出现问题常常是因为父母不会倾听接纳孩子的想法和情绪,而往往扮演了如下角色:指挥者、说教者、万能者、审判者、批评者、心理分析者、安慰者。这七种角色往往会指出问题的来源是孩子,如此不但无法疏解负面情绪,反而会增加孩子的压力。

上面的角色大部分是父母在说的环节扮演的,其实比起说来真正更重要的是听。良好的倾听本身就有净化作用,父母可以利用“反映倾听”来译出孩子的表情和语言中表达的讯号,试着理解对方的感受和想法,而不加入自己的主观意思和想法。

比如,孩子说哭着说“哥哥抢我的玩具”,

母亲:“你一定很生气,讨厌哥哥抢你的玩具”,

孩子:“对啊”;

再比如,孩子说“妈妈我当上模范生了!”

母亲:“你看起来很快乐啊”,

孩子:“嗯,这是很难当上的”。

父母不光是重复孩子的话,而是归纳整理,找出孩子的隐藏感受,也要利用非语言的行为,比如表情眼神手势坐姿语调等等。良好的倾听可以使得孩子有安全感,增进父母于孩子之前的感情,协助孩子自己来解决问题,也会使得孩子愿意听父母的意见和交流。

在倾听的过程中多运用开放式的回应如“你的感觉......”“你的意思是.....”等等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避免抱怨、批评、威胁、训诫、刺探和讥笑孩子,学习能明确叙述他人的感受,并以开放式回应表示,让孩子学习拒绝在冲动之下强行解决问题。我觉得这样做会帮助孩子真正做到“三思而后行”,因为孩子一开始自己没有整理情绪和想法的能力,但是被父母启发下整理好思路再指导接下来的行动后孩子如果发现结果很好,就会慢慢的学会自己做事情之前也整理好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冲动的解决问题。

这一章有很多情景例子,有时间的话可以作为练习自己看一下。

第五章:问题所有权与我的信息

为人父母者在遇到问题时,先要想一想,这是谁的问题。通常一个记忆力不太好的孩子都会有一个记忆力太好的妈妈,不爱清洁卫生的孩子通常有一个太爱清洁卫生的妈妈,其原因是父母“帮”孩子解决了太多问题而导致孩子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任。有三项原则可以注意:

1.当孩子的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问题是孩子的。

2.孩子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时,其行为不妨碍到大人,就没有问题。

3.当孩子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但是也同时妨碍到大人时,是大人的问题。

孩子拥有问题时,大人并非袖手旁观,可以帮助孩子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直接解决。这一段看起来像在工作中培养下属一样,帮他们理清思路,让他们自己找到解法并且去付诸实践,并一起设定评估的时间,这样他们才会有所提升。

当父母拥有问题时,如果用命令、警告、忠告或者提供建议的方式交流,会使得孩子抗拒父母,觉得有罪恶感,破坏亲子关系。更有效的沟通方式是表达“我”的信息,比如孩子缠着刚下班的父亲玩耍,父亲今天非常疲惫,可以说“爸爸今天上班很累了,需要休息”,一般来说语言中的主语都是“我”而不是“你”,并且在非语言的沟通中表达友善,尊重和诚实的沟通情感。和反映式倾听结合到一起,说“你”的时候尽量客观的帮孩子整理情绪,说“我”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就有进有出,沟通的要素比较齐全了。

第四章和第五章的实践价值比较大,里面有非常多的事例可以参考,建议自己读一下,总结出一套自己的处理方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