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小众行为学》之后,满脑子竟然不自觉地反复回响“罗辑思维”罗振宇的话——“自由人的自由联合”。所谓“小众”,其实说的就是一群出于兴趣相投而自愿凑在一起的人,并且由于互联网的帮助,这群人可以无惧空间距离的阻碍,自由地组合在一起。
一直以来,众口难调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没人能打破。但之前由于物质资源的匮乏,人们无法提出太高的要求,很多东西都是“有就不错了”,因此大部分物品都是面向“大众”消费,影响到从老到少各个年龄层的人。但是后来,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越来越追求个性,不希望“泯然众人”,这就要求所有商家要变着花样推陈出新。慢慢地,商家开始以年龄、性别、职业等作为划分依据,将其消费者分为不同的种类,然后针对不同的种类设计不同特色的产品,以求达成更好的销量。
然而,复杂多变的人类真的能够这样被简单的分类吗?且不说人们越来越逆反地讨厌被生硬地归于某一类,同一年龄、性别、职业的人纵有共性,但更有很多多样性,商家针对这样分类下的人群,依然无法提供满足所有人需求的东西。
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像是一个个分子,他们既相互游离,又时不时地会产生结合。这种结合有时是稳定的,有时是不稳定的。所以,商家再也不要妄图可以做出满足所有人需求的商品,也不要以为简单的消费者人群分类可以奏效。商家们可能需要转换思路,应该把目标用户人群变窄,以吸引真正需要该商品的用户,用作者的话说就是“关注自己的产品具有怎样独一无二的特征,然后诱导热情的受众去匹配自己的产品”。另外,除了出售商品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兴趣和文化,就像作者所指出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不是你正在制作的产品,而是产品的附属品以及一些内部信息,这些信息对于每个想要成为群体一分子的人来说都是必要的”。与此同时,商品的销售也不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一种消费习惯的培养和体验经济的延续,如作者所说“如果你可以为商品加上与众不同的环境,一个具有丰富素材的空间,那么这个空间就会变成人们理解与体验商品的中心,同时它也允许崇拜者们尽可能深入地探索”。
世界可能真的不一样了,商家们需要改变思维的方式了。在整本书的最后,作者为新时代苦恼的商家们提出了诚恳的建议:“努力制作独特的产品,在特殊的领域出头。因为任何东西都能开发出一个有利可图的小众市场。Think different,在主流之外开辟疆土,把目标用户的范围变窄,并提供人们在别处无法轻易找到的东西,然后可以为商品创造出丰富的背景故事以让你的小众社群用户沉浸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