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小就在这山城里长大的。
城虽小,却挡不了山连绵不绝的气势。山一路长驱,竟一下纵横贯穿了整座城。第一次站在山上观城景的人,总是免不了被山惊心动魄的美丽摄去了心魂。一双惯于低头电子屏幕的眼睛被大片大片出彩的绿占据,空泛的眼神被自然的绿一点一点填满。山确是极美的,而我却坚信,山的美感来源于破旧的城。
当见识过山的人将视线转投向城的时候,他们收获的无一不是失望。这也难怪,这小城是那样的破败、残缺而又饱经风霜。垃圾随意投掷的街道、挖掘永远不停的马路和大批苟延残喘的工厂,永远都是山城人行走城中的单行线风景。
山城人不在乎这些,山也不在乎。
山向来是包容城的。
那么家呢?于我而言,大概是用来容纳爱的吧。
天色渐晚,当氤氲的湖面开始飘起一轮圆月之时,厨房里的锅碗瓢盆就齐齐上阵了。点亮万家灯火中的一盏,一家人开始准备坐在饭厅。浓浓的爱意就从那端出的一道道家常菜中被好好地传达到了。
小时候的冬夜,我妈总爱提着嗓子大声吆喝喊我吃饭,那时候我也老嫌弃她的大嗓门了,因为我不得不用更大的声音去回应。而我爸则承担了个爱吃饭的好角色,总早早地候在餐桌边,悠然自得地眯着眼睛品着刚煮好的热黄酒。当菜色一齐,一家人都必须齐整地坐在餐桌上。而我,这个山城里放养的娃,总是在最后一刻麻溜地闪亮登场!
而遗憾的是,这简单的光景被很多意外的遭遇给轻而易举地改造成了过去。我离开了这座山城,转而投向另一个城市的怀抱去读书,我爸妈也恨不得终日投身于工作。我们仨仿佛走散了,各自在自己的道路上走的兴致勃勃。奇怪的是,没有人回首挽留。
三个人的家加入了外婆和妹妹两个新成员入住,但一起吃饭的人数竟也惊人地保持在三个人。爸妈越发忙碌了,我也被学业折腾的焦头烂额。没有人开始在乎自己吃的是什么,跟谁一起吃。我开始在乎如何更省钱地吃,如何更快速地填饱肚子。
生活的仪式感似乎被破坏的荡然无存,好似在风中颤颤巍巍的老楼那般弱不禁风。但那只停留在“似乎”二字上,尽管我们不能常聚,但我们依然能在团圆的一刻找回久违的归属感。
山一直默默无言地包容着城,无论城变得面目全非亦或是更糟,山始终都在。同样地,家一直都替我们小心翼翼地收着那份令人心怀温暖的爱意。
累了就多回家看看吧。再不济,来我们这儿的山城散散步吗?或许你走着走着,就能在这里找到一些失去已久的东西哦。
后记
今日在小城里走了一遭,走走停停,吃吃喝喝。倒是也度过了一个难得闲适的下午。耳边充斥的,是熟悉的家乡话。街上路过的,是看我长大的街坊邻居。十几年与小城的相处,让我这个异乡客每次回家的时候都能感到平实而且安心的力量在胸腔缓缓地涌动着。
平常漠不关心的一些小事,在出走家乡后,竟都成了一点一滴串联起来的乡愁。江南路的那家手擀饺子、四方餐馆的梅干菜扣肉和小学门口的大娘烧饼,没有一个不是我魂牵梦萦的乡味。
今天这篇短文献给我的山城,献给我的家人。
耶
文末有我的最爱分享 记得去看
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