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造就无限可能,提到艺术我们脑子里第一个浮现出来的画面是什么?是连绵不绝的画卷、遒劲有力的书法、美轮美奂的雕塑还是美妙悦耳的交响乐?
不管你脑子里浮现出的是什么样的画面,我相信一定不可能出现冰冷坚硬的铁板,这种在化工业上用处极大的工业原料,无论如何跟艺术也沾不上一点边,但是就是有这样倔强的人,硬是在铁板上打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王国”。
今天我们要跟大家介绍的这位“铁板艺术家”叫做郭海博,他是一个靠打铁“打”成的艺术家。大家可能都很迷惑,这位艺术家是怎么在“铁板”上搞艺术的呢?
相信我们很多人都看过各种各样的画,有在纸上作画的、有在木板上作画的、有在墙壁上作画的、甚至还有在水面上作画的,但是郭海博的绝技却是在坚硬无比的“铁板”上作画!
严格来说郭海博的绝技不能算是作画,应该是浮雕艺术的一种,郭海博以锤子和錾子为画笔,以铁板为画纸,在铁皮上“锤炼”出了许多令人赞叹的佳作。
其实要追根溯源的话,郭海博小时候还真是跟“铁板”和“艺术”脱不了关系,由于父亲是个工程师的缘故,郭海博从小就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而且对画图也有着天生的热爱,经常跟哥哥一起兄弟二人一起画画,捏泥人。
一开始是临摹大师的作品,在得到了专业老师的认同之后,郭海博体内的艺术因子就越来越抑制不住了,渐渐地他把一幅幅自己画出来的作品用泥胶捏成了雕塑,但是久而久之郭海博发现泥塑想要长久地保存下来,需要非常严苛的条件,稍有不慎就很容易毁坏,因为这个契机郭海博正式踏上了走向“铁塑”的这条路。
郭海博现在的工作室坐落在河北省石家庄的一个小巷子里,有句话说得好:“酒香不怕巷子深”,郭海博就在自己小小的工作室里发光发热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往往要承担比别人更多的风险。
由于“铁板浮雕”这项艺术工艺在之前是从来没有人涉猎过的陌生领域,可以说是没有任何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的,所以说前期的培养就是死不断地“砸钱”,好在郭海博的家人和妻子都非常支持他的艺术事业,否则的话也很难造就他今天的成功。
一开始郭海博是怎么选定“钢铁”这种特殊的材质的呢?其实这也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歪打正着了,正当郭海博在纠结要用什么材料来代替泥胶的时候,哥哥有一天无意间从外面带回来了一块废铁皮,于是就这样拍板决定了这种容易获得、价格低廉并且可塑性较高的材料。
从此之后郭海博就没日没夜的在家里研究这铁板的特性,只有把这铁板给摸透了,才能开始在上面进行创作,在前期的探索阶段,郭海博不知道做坏了多少块钢板,下锤的力道、角度,铁板的锻造和熔点,以及在经过高温锻造时铁板颜色的变化,为了收集这些资料郭海博花费了数年的时间。
皇天不负有心人,经过郭海博的不懈努力终于在创作上取得了质的飞跃,对“铁板浮雕”掌握得越来越熟练。
郭海博名气也随之慢慢大了起来,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观赏者们都想一睹郭师傅的天工巧匠,不仅如此,郭海博凭借着自己精湛的雕刻技艺还在许多全国性的盛大赛事上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家人总是戏称郭海博是个铁匠,但郭海博总是笑着说“请叫我艺术家”!在他心里从没将打铁一辈子的自己视为铁匠,当他把一块铁皮敲成美轮美奂的艺术品时,他就真的是一个在铁皮上创作的艺术家。
打铁三十年,这个老铁匠终于把自己的“打铁”事业打成了省级非遗项目,而“铁板浮雕”被认定为非遗也无疑是对郭海博“艺术家”身份的肯定。
30年的风雨岁月,郭海博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让梦想照进了现实,因为热爱所以行动、因为行动所以坚持、因为坚持终究会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