掉进了对“静”的遐想里
讲这首词,一下子掉进了,对那种“静”的贪婪的遐想里…
风摇翠竹的声音!
那是一个多么宁静的天地,多么干净小院;里面住着的是一个多么文艺的女子,她会有着一颗多么平静的心,她日常的生活又是多么的简单朴素而雅致,她的生活感受又是多么的岁月静好。
长大以后,来到了城市,千百种喧嚣,却唯独找不到那种声音……
一、初中时,春天的清晨,“翅本儿叉”的叫声。
那种叫声清脆连续但不喧闹,响亮而有节奏:“快-点儿-起--床--吧--!”“快-点儿-起--床--吧--!
一声声,一遍遍,隔了清晨淡淡的月色、薄薄的雾、或者醒醒的清冽,从房后的一棵椿树上传进屋里……
叫不了几声,我就醒了,很愿意地开始了晨学:或读,或写,或背,心情平静而有序,紧凑而不紧张。之后,满怀憧憬地走去学校。
二、深秋,清凉的早晨,清冽的月色和自己快步走路的脚步声。
一路上似乎只有月亮和我。
月亮默默地跟着我一起走,她清澈的光沐浴着树,墙,前面的路,远处的庄稼和影影绰绰的山。
月光,因为早晨显得更加冷冽清澈,像酒;早晨,因为月光显得更加朦胧妩媚,像处子。
而我,走在其中,会情不自禁地深呼吸,一缕缕,一团团的,不是空气,是静!
这静,可以洗涤人的灵魂,一直到深处;这静,让我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可以分辨出走路时脚放正了没有;这静,敦促我走路时节奏不能乱,要有板有眼;这静,要求我走路的姿势要昂首挺胸,否则,脚步杂踏踉跄起来,自己会被自己的脚步声吓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