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也是中华文化中的精粹。它是孔子逝世之后,孔家学生守丧三年,并追悼孔子生时言行而作的记忆录。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竟然使得随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发挥着无可比拟的作用,后世研究论语的著作可谓多如繁星,汗牛充栋。

这本书,究竟蕴藏着怎么样的秘密呢?我想在本文中阐释我对论语的一些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一、仁学


稍微了解过孔子思想的人应该都听过“仁”,而晚于孔子一百余年的孟子是最懂孔子的人,他也提出了“仁政”。那究竟仁是什么意思呢?
我认为,要用一个字来概括,那么那将是“诚”。仁就是诚。孔子的一位学生曾子说他所了解的孔子思想,那是“忠恕”。用现在的语言来理解,忠就是忠诚,恕就是宽恕。另外,孔子曾多次提到“信”,也就是诚信。


那为什么我认为仁就是诚呢?
诚,就是明白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也是在言语和行动中遵循着这一情感。这就是诚。孔子希望人们之间可以真诚相待,要对自己和对别人诚实守信。
仁不是一套动作,不是说你按着这套动作规范去做就万事大吉了。仁必须是你要发自自己内心的。那孝道来做比方:当你认真观察自己内心时,你会希望自己能够报答父母,进而为父母做一系列的事情,这就是仁,这就是诚。而假如你虽然表面上孝顺父母,但内心上却讨厌他们。那么这就是表里不一,表里不一就不可能是仁,不可能是诚。所以孔子才说,他的学说是“一以贯之”。

何谓一以贯之?
一以贯之有四层含义。第一,是说孔子学说是有一个真理去统筹所有知识,形成一个整体系统;第二层含义是说孔子认为人要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第三层含义,是孔子面对生死问题时的态度,认为生死如一;第四层含义,也是最高境界,孔子看待人与天时,要知天命,做到天人合一。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统筹孔子学说,应该就是“仁”字。仁就是诚的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德与原则,当自己问心无愧时,也就是对自己对别人都体现出诚之时,那么就不会有忧愁有恐惧,即使是贫穷也会生活在怡然自得的快乐之中。


二、教与学

后人尊称孔子为最早最伟大的老师,在读书时都会对孔夫子顶礼膜拜。而大多数人也会承认孔子是一位教育家。

孔子率先在春秋时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这可谓非常超越时代,这一教育理念至今也是被认为是一座高峰。

孔子的学生有很多,他会看出他的学生各自有性格特点,他会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教导学生。

而且,孔子还很注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提出”不愤不启“。学生不想学,那么老师就不会勉强去教他;他很想学,老师就会不断帮助他。

这体现了孔子为人师表的一面。

而孔子也有非常虚心的积极性,”不耻下问“、”见贤思齐“、”废寝忘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处处都可以体现出孔子是一个富于自我批判和自我完善的学习态度。


三、人之志

孔子显然是很有人文关怀的。当他与学生一起讨论理想时,他说了”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他的理想是一个和谐社会,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而老人小孩这些弱势群体会得到适当的关怀。

而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走上仕途,可以在政治上发挥自己的才干。这也就是为什么孟子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孔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也就是说,人应该以遵循道为自己的志向,达到”外圣内王“的地步。


论语里面还有很多很多对人的终极关怀。希望我们可以抽出些时间,安静地读一下论语,让这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可以稍微地安静一下。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绝大多数读书人都知道《论语》,而且也能将之与孔夫子联系起来。但是真正能够从“学而时习之”一字不落地读到“不...
    马瘦毛长阅读 472评论 1 0
  • 国学近年来很火,但是随大流看个《百家讲坛》念个《弟子规》好像逼格上还是有所欠缺,话说回来国学的书那也真是浩如烟海,...
    望犀阅读 780评论 0 0
  • 现在的学生,最缺的就是最不能够缺少的责任感。 作为一名奋战在教育第一线的老师,这个沉重的现象不能承受,不能无动于衷...
    笑笑竹笋妹阅读 497评论 0 2
  • 很早之前,就想着按照计划坚持读书,坚持做笔记,只是断断续续的,习惯没能养成,心底里倒也时常惦记着,不安着,...
    竹心不空阅读 92评论 0 0
  • 还没有当产品经理的时候,曾经单纯的认为说为产品盈利,就是手里面有个产品,然后有人为你花钱买单。但随着慢慢看着互联网...
    云从风去阅读 290评论 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