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交卷心态” 永葆奋斗初心

所谓“交卷心态”,是一种将阶段性目标的完成当做终点的思维模式,以“交差了事”为目标,只求程序合规、形式达标、任务甩掉,缺忽视工作实效和群众诉求。这种心态,不仅会消解工作热情,更阻碍事业长远发展。破除“交卷心态”,需要党员干部重新审视工作价值,以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更长远的眼光投身干事创业。

“交卷心态”的形成,源于多重因素的交织。从思想根源看,部分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化,将工作视为晋升的跳板而非责任担当,缺乏对事业的敬畏之心和为群众奋斗的初心。在行动层面看,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影响,一些地方考核评价重“痕迹”轻“实绩”、重“数量”轻“质量”,导致干部陷入“事事留痕”的怪圈,疲于应付形式,无暇深耕实效。此外,监督问责机制不完善,使得“交差了事”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进一步助长了这种不良风气的蔓延。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政策执行“空转”,损害政府公信力,更会让群众利益受损。

破除“交卷心态”,首先在于筑牢思想根基。党员干部应常补精神之“钙”,深入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奋进力量,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焦裕禄治沙兰考,以“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执着,将根治风沙作为毕生追求;黄文秀扎根扶贫一线,用生命诠释“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的信念。他们以行动证明,唯有坚守初心使命,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才能摆脱功利化“交卷思维”,真正把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

破除“交卷心态”,需要构建科学的制度保障体系。一方面,优化考核评价机制,扭转“唯台账、唯报表”的倾向,建立以群众满意度、问题解决率、长效发展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将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引导其将精力聚焦于破解难题、推动发展。另一方面,强化监督问责,对敷衍塞责、弄虚作假的行为严肃追责,对真抓实干、成效显著的干部予以表彰激励,树立“有为者有位、实干者实惠”的鲜明导向。同时,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民意成为检验工作的“试金石”,倒逼干部主动作为、务实求效。

破除“交卷心态”,还需要树立久久为功的实干精神。工作不是简单的“交卷”,而是持续的“解题”。无论是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培育,还是基层治理中的矛盾化解,都需要沉下心来,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面对复杂问题,干部应主动靠前调研,找准症结根源;面对群众诉求,要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以“马上就办、马上就好”的作风,将“问题清单”转化为“幸福台账”。

破除“交卷心态”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自我革命,以系统思维深化改革。唯有如此,党员干部才能跳出“交卷”心态的狭隘思维,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以实干担当书写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优异答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