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奥斯汀最后一本正式出版的完整小说Northanger Abbey《诺桑觉寺》第一句话就不同凡响:
“凡是见过凯瑟琳·莫兰孩提时代模样的人,都会觉得她来到这个世界是成不了女主人公(true heroine)的。”那凯瑟琳是怎么成为简的主人公(my heroine)的呢?
是的,真正的女主人公(a true-quality heroine)不是失去了双亲就是有一对孤僻刻薄的双亲,而不是莫兰夫妇那种日常普通(common)讲究实用的父母。
真正的女主人公智力出众,不像凯瑟琳蠢蠢笨笨,不教肯定不会,教了也不一定会。
真正的女主人公会对男主人公不理睬,生气跺脚娇嗔甚至假装晕倒,而凯瑟琳生怕亨利有什么误会,急匆匆地和他解释,真是没有一点女主人公的自觉啊!
真正的女主人公可以荣归故里,但凯瑟琳被赶被逼只能独自一人可怜兮兮地回到家,父母略微惊诧,也并没有过激的报复行为。
真正的女主人公受苦受难,例如被强盗抓走然后智斗脱身神马,凯瑟琳呢,舞会上要忍受没有人关注的痛苦,还要忍受约翰大吹牛皮缺筋少肺莫名其妙的纠缠,这就是她很大的苦难了。
是的,凯瑟琳比较像真正女主的一点是,她有突出的品质,那就是一无所知。没有人像她那样无知。所有人都看出伊莎贝拉喜欢她哥哥,伊莎贝拉的哥哥约翰喜欢她,但凯瑟琳居然一无所知!以至于当事情发生时,她惊讶得下巴都差不多掉了。
凯瑟琳还有一项突出的品质,爱哥特小说式的乱想,她认为诺桑觉寺就是古风犹存的圣地,柜子里有百年手稿等着她发现,毫无证据就臆断男主亨利的父亲蒂尼尔上将把他的妻子即亨利的母亲杀害或囚禁。
这些讲起来都很离谱的事情,简·奥斯汀,没错,我们的简却坚持塑造凯瑟琳为我(们)的女主——对真正的人性(human nature)一无所知,但却带着(哥特)小说的偏见行走世界。
如今我们再来看小说的第一句“凡是见过凯瑟琳·莫兰孩提时代模样的人,都会觉得她来到这个世界是成不了女主人公的。”简从一开始就设立了一种偏见,读者的偏见。只有树立了这种偏见,把主角光环给予不相称的凯瑟琳,才有第一章那种显著的俏皮感和反讽感,——我第一次看的时候就差捧腹大笑了好吗?
读者当然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的偏见也是偏见。首先,读者天然地接受凯瑟琳不是真正的女主这种设定,放在今天的流行小说来看,凯瑟琳这种傻白甜式女主倒比较常见,但在简那个时代,哥特小说的女主和凯瑟琳很不同。其次,如我一样粗笨的读者,第一次读的时候,会和女主凯瑟琳一样没有来得及消化各种蛛丝马迹,并不比女主的一无所知知道更多。然后,只要女主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女主,这就还不是偏见。
所以开头这句话是非常深的,可以窥见《诺桑觉寺》的小说创新:随着小说情节和内容的展开,之前的情节和内容会发生反转或变化,而且会导致读者的认知发生反转或变化。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凯瑟琳如何成为我们真正的女主?
最主要的是,“传奇故事的幻觉消逝了。凯瑟琳已经完全觉醒。”(The visions of romance were over. Catherine was completely awaked.)她知道自己在诺桑觉寺经历的恐怖
纯粹出于想象,是读哥特小说不加辨识胡乱猜想的幻觉。
借由全知全能男主亨利的帮助,凯瑟琳破除了旧的故事幻觉。
凯瑟琳不仅发现了索普先生喜欢她,虽然莫名其妙自认没有给他任何误会的空间;发现了前闺蜜伊莎贝拉并不视钱财如粪土,而是比较谁的财产多爱慕虚荣;发现了蒂尼尔上将不是穷凶极恶的杀妻犯而是一个有着普通人性的英国人。
就是这样,通过三个月离开老家离开家人的远游——在巴思和诺桑觉寺,凯瑟琳最终在诺桑觉寺破除了在巴思和以前形成的种种偏见,对人性有了真正的认识,这时候她才成为我们真正的女主。
不得不说,Northanger Abbey翻译为《诺桑觉寺》太恰当了,简直是音译和意译的完美结合。
诺桑觉寺这个地方名字,这个小说题目与小说的文眼(第25章的第一句)如此契合:
“传奇故事的幻觉消逝了。凯瑟琳已经完全觉醒。”
旧的故事幻觉消逝,新的小说觉醒形成。可以说,简对女主人公的重塑效果斐然。
这个时候,第一句话所预设的读者偏见才成为偏见。在意识到偏见为偏见的那一刻,读者和作者以及小说人物一起,共同破除了偏见,(或者叫做“第一印象”),新的小说意识觉醒:随着小说情节和内容的展开,之前的情节和内容会发生反转或变化,而且会导致读者的认知发生反转或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