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耀满庭第二部:自强不息,光耀门庭(二)

十一、悲喜交织坎坷路

1932 年的春天,阳光轻柔地洒在这个平凡却充满希望的家庭,大女儿如春日里最温暖的微风,降临到世间。此时父亲刚满二十岁,初为人父的喜悦如同璀璨星辰,点亮了他的眼眸。仅仅一年半后的 1933 年秋天,随着一声啼哭,老天又送来一个儿子,接连的喜事,让家中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笑声如同悦耳的音符,在每一个角落跳跃。

大女儿取名"素群",“素”在中国文化里,一直代表着纯真、干净。“群”体现了一种团结、融入集体的概念,意味着能与身边的人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素群”这个名字表达了一种既拥有纯净内心,又善于融入群体的美好期望。

老大自幼乖巧,懂事得让人心疼。三四岁时,她就像个小大人般,知道细心地照顾年幼的弟弟。那纯真的眼神里,满是对弟弟的关切与爱护。到了六七岁时,可以生火做饭了。小小的身影在炉灶前忙碌,尽管动作略显稚嫩,却充满了认真与专注。那袅袅升起的炊烟,仿佛是她对家庭爱的表达。八九岁时,老大已然学会了针线活,缝缝补补间,尽显对父母的体贴,用她小小的力量,为这个家分担着生活的琐碎。

老二取名"文辉"。“文”在古代是智慧、文明的象征,“辉”则代表着光芒万丈,寓意着在人生道路上能够绽放光彩。这个名字寄托了父母对孩子的美好期望,希望他能够通过学习知识,提升文化素养,进而在人生中取得辉煌成就,散发独特的光芒。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给这个家庭出难题。老二自出生起,便体弱多病,仿佛脆弱的像瓷娃娃,时刻揪着父母的心。他的身体状况,耗费了父母无数的精力与心血。尤其三岁那年大腿生疮,久治不愈,后来情况愈发严重,化脓感染,露出了骨头,大腿都快烂穿了,病毒如恶魔般侵蚀着老二幼小的身躯。父母心急如焚,请遍了当地所有的郎中,尝试了各种土方子,四处打听治病的良方,跑遍了十里八乡,精心地调制中草药。但命运似乎并未因此而放过这个可怜的孩子,所有的努力都如同石沉大海,毫无效果。

每当夜幕降临,老二因剧痛而整夜啼哭,那撕心裂肺的哭声如同一把把利刃,割着父母的心。渐渐地,老二不吃不喝,身体愈发虚弱,只剩下一丝丝难以察觉的气息,仿佛随时都会被黑暗吞噬。看着奄奄一息的老二,父亲满心绝望,看来是活不成了。等到傍晚时分,母亲为老二换上干净的衣服,外面包一层旧毯子,脸上擦洗干净,父亲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将老二轻轻放进士撮簊里,推开门放在街沿边上,打算第二天一早埋了,希望这小子在另一个世界不再承受这无尽的痛苦。

然而,母亲那颗柔软的心,始终无法割舍对老二的牵挂。整夜无眠,天还未亮,母亲早早起身,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赶紧去查看情况。当她颤抖着双手触摸到老二时,惊喜地发现,身子还是温热的。那一刻,母亲仿佛抓住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发疯似的迅速将老二抱回家中。父母没有放弃,坚持不懈地为老二治疗。也许是母亲的爱与坚持感动了上天,也许是生命本身就蕴含着无尽的奇迹,也许是老二命不该绝,竟奇迹般地好了起来。

这场大病还是在老二身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痕迹。他的腿筋萎缩,一只脚落下了残疾,成了跛子,相当于半个残废。即便如此,老二能够存活,对这个家庭而言,已然是命运给予的最大恩赐。

命大福大,大难不死 必有后福,这是后话。这个福,是全家的福,是老二接过父亲的接力棒,撑起一片天,继续为这个家遮风挡雨,为弟弟妹妹们的成长,为这个家庭的兴旺发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是家族之福!家族之幸!


十二、悲怆岁月心酸泪

在那风云动荡、战火纷飞的年代,时代的巨轮无情地碾压着每一个家庭,1937年芦沟桥事变的枪声,更是拉开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帷幕,自此,神州大地陷入了长达八年的血雨腥风之中。可紧接着又是四年解放战争,连年的战火让整个国家满目疮痍,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在动荡不安的岁月,父母努力维持着家庭的温暖与希望,分别于1935年出生一男孩,长得壮实,小名为莽(mang)娃子。1937年出生一女孩,1939年出生一女孩,1941年又出生一男孩,此时已是八口之家,人丁兴旺,儿女成群,给这个本就饱经沧桑的家庭带来了希望和喜悦。父母高兴的合不拢嘴,再苦再累心也甜

但命运却似乎格外残忍。1942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烈性传染疾病"白喉",席卷了这个家庭。半年之内将四个孩子吞噬

据资料记载:

1、1942年中国白喉的总体背景

  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易在冬春季流行,儿童为主要易感人群。 白喉是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1950-1977年中国白喉年均发病率为7.47/10万,1960年达到23.33/10万。推测1942年白喉仍属高发疾病,尤其在医疗资源匮乏地区。

2、典型症状

临床表现以咽部灰白色伪膜、发热、呼吸困难和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喉咙剧痛、颈部淋巴结肿大,可能阻塞呼吸道导致窒息。细菌释放的毒素可引发心肌炎、神经麻痹等严重并发症,致死率较高(尤其在儿童中)。

3、1942年川中地区的疫情特点

  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川中地区(四川中部)作为大后方,人口密集且流动频繁,公共卫生系统可能因战乱受到严重冲击。卫生条件差、医疗资源短缺、防疫措施不足等因素易导致传染病流行。部分地区公共卫生系统崩溃,医疗资源短缺可能加剧了白喉的传播与危害。白喉属于**烈性呼吸道传染病**,因缺乏有效疫苗和抗生素,具有高传染性、高致死率的特点,是全球尤其是儿童健康的重大威胁。

4,抗生素尚未普及

青霉素在1943年后才量产,1942年川中地区几乎无抗生素可用,无法控制继发细菌感染。 民间虽用中草药(如金银花、板蓝根)缓解症状,但对白喉毒素引起的致命并发症(心肌炎、神经麻痹)无效。未获抗毒素的患儿死亡率可达30%-50%,许多家庭因失去子女陷入绝境,缺乏疫苗保护,白喉在川中地区呈周期性暴发,直至1950年代后计划免疫推行才被遏制。

白喉病,如同一头凶猛且悄无声息的野兽,突然闯入了这个平静的家庭,来势汹汹,让人猝不及防。先是家中的莽娃子被无情地感染,瞬间陷入了病痛的深渊。

起初,只是有些发热,父母并未太过在意,以为只是寻常的小感冒。然而,病情却如脱缰野马般迅速恶化,高烧很快如烈火般蔓延,将莽娃子小小的身躯炙烤。他的喉咙仿佛被无数钢针猛刺,每一次呼吸、每一声微弱的呜咽,都伴随着钻心的剧痛。同时,呼吸也愈发困难,那小小的胸膛急促起伏,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扼住咽喉。看样子非常难受,但又发不出声来,然后身体从剧烈挣扎到静默。

父母心急如焚,郎中也无能为力,然而,病魔的脚步太快,眼睁睁地看着莽娃子的生命在眼前慢慢黯淡、凋零。两只小手在父母掌心逐渐变得冰凉,原本灵动的双眼,逐渐失去了光泽!

七岁的莽娃子,说没就没了,父母仿佛置身于噩梦之中,怎么也接受不了眼前这残酷的现实。那个生性活泼好动的孩子,仿佛一道温暖的阳光,总能照亮家中的每一个角落。他聪明伶俐,懂事乖巧,那张小嘴巴更是像抹了蜜一样甜,见人就笑,长得又可爱,圆嘟嘟的脸蛋,清澈明亮的眼睛,一举一动都透着招人喜欢的劲儿。父母一直对他寄予厚望,满心期待着他长大成人。

可如今,这一切美好的憧憬,都随着莽娃子的离去,如泡沫般瞬间破碎。那种深入骨髓的绝望和无助,如同汹涌的潮水,将父母彻底淹没。千言万语,都无法倾诉他们心中那撕裂般的悲痛,唯有无声的泪水,肆意地流淌,诉说着这难以承受的丧子之痛。

当时人们未见过这种疾病,不知道它的历害,也不知道怎么治疗,更不知道怎么预防防,当地郎中也是束手无策。

可病魔并未打算放过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命运的车轮继续无情地碾压着这个已然千疮百孔的家庭,似乎非要将其逼至绝境才肯罢休。莽娃子的离去,如同一记重锤,尚未让父母从剧痛中缓过神来,紧接着,家中下面的三个孩子,相继被白喉病传染。那可怕的病魔,像是挥舞着镰刀的恶魔,肆意收割着孩子们脆弱的生命。每一个孩子发病时的痛苦模样,都如同一把利刃,狠狠刺痛着父母的心。

眼睁睁看着一个一个的孩子们在病痛中挣扎,父母拼尽全力,求医问药,然而一切都显得那么苍白。孩子们的病情依旧急转直下,生命的火花在病痛的狂风中逐渐熄灭。

当第四个孩子也在父母的怀中停止呼吸时,这个家庭彻底被黑暗笼罩。父母仿佛被抽掉了魂,几乎崩溃。曾经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家,如今只剩下死一般的寂静和无尽的悲痛。

失去一个孩子的痛苦,已然让人痛不欲生,而如今,四个孩子接连离去,犹如泰山压顶,让人窒息。他们呆坐在那里,眼神空洞,泪水早已流干,心中的痛苦却如汹涌的暗流,在心底翻江倒海。整个世界对他们来说,似乎都已失去了意义,只剩下这灭顶之灾带来的绝望与痛苦,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每一个孩子的离去,都像是一把锋利的匕首,狠狠地刺在父母的心口。十月怀胎,含辛茹苦拉扯到两叁岁,大的都以六七岁了,是多么的不易呀!那种悲痛,如汹涌的潮水,一次次将他们淹没。对于而立之年的父母来说,是他们最好的年华,当时社会人场寿命也不过四十几岁,人生已过大半,这一连串的打击,身心俱疲已不足以形容他们的状态。在经历了如此多的磨难与伤痛后,满心都是绝望与无助。

因正因为这四个孩子的离去,为命运多舛的家庭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也为日后的艰苦岁月埋下了伏笔。苦难将如影随行!

母亲常常以泪洗面,父亲则沉默寡言,眼神中满是痛苦与迷茫。但即便如此,他们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最后一丝坚持。在这片被战火肆虐的土地上,他们用那已经千疮百孔的身躯,为剩下的两个孩子遮风挡雨,在无尽的黑暗中,努力寻找着那一丝可能的曙光,艰难地守护着这个摇摇欲坠的家。

                                  未完待续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