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封疆大吏陆锺琦》一书,聊百年前人物,史料挖掘并内容丰富仍在进行中。
近期收到上海吴先生挖掘到的陆锺琦之次子《陆光熙传》,感激不尽!
尽心翻译全文后,非常欣慰。现予以发布,以还原历史,丰富内容,令人物血肉丰满。
《陆光熙传》
上海图书錧藏稀见辛亥革命文献
陆光熙为浙江萧山人氏,祖父迁京师遂家长。陆子少倜傥有大志,以管葛(按:《宿鱼梁驿五鼓起行有感》宋代 陆游:少时谈舌坐生风,管葛奇才自许同)自许,字之曰亮。亟人每以老亮称之。少游盛伯希之门,治仪礼及词章训诂。家世习经学。陆子称服仔囗也,循循如也,性尽孝。父申甫先生病,药石不能及,陆子割股和药以进,疼乃瘳。申甫先生不知也。光绪中遭际时变,南败于法,东败于日本,人心奋强,盛恒革新,是以有戊戌之变,不二年而庚子难作,戒夹洊侵都城抚越。
申甫先生耻之,思为国致命愿自裁。陆子朝夕伴侧,为食应带中,誓生死与父俱。铭曰:我生不辰,罹此末造。父死成忠,子死成孝。九原相遇,破涕为笑。幸而未死,或至寿考。坚白尔心,以对苍昊。幸少及死,或至寿考。古人有言,荣名为宝。
既而囗解,白不死,授课生徒,以豢其亲主。寅冬入大学,查为优生。渡遊新加坡,充教授,北民喜囗。甲辰成进士,入翰林时人荣之。陆子囗囗谓兄仁熙曰:大丈夫志为国雪耻,即投身军旅,以马革裹尸体足矣。遂与弟敬熙先后赴日,入振武学校习兵家,敬熙习法家。振武既毕业,入步兵联队为一等卒。体素壮,養食已是,则每餐不饱,状甚癯。又一年入士官学校乃大成。闻兄仁熙投海死,哭之。恸仁熙有治事才,优于文史。悲愤自沉,惜哉。
已酉年,宝棻来家言力荐于朝,将骎大用。陆子乃痛詈执政,谓父亡国,并讹清以三国囗囗为童联,无意问世,以访酒自放。
时教育中央会询,谋教学宗趣。陆子独立《军国民教育报》,论衔之甚,谓为革命屏石用。居京师三年,结纳万候,推诚相与,一时名流喜跃抃舞。
辛亥秋,申甫先生以居官广正,由苏藩擢抚三晋,未囗而武昌之役起。
陆子连北方军将谋士,密议入晋,举义师与兵员,禄蓝天蔚相策应,告诸将曰:京师为国根本,燕晋实辅夹之。武昌举师不直捣首都,非策上。今入太原整军经武,以保清安,分一旅援陕西,一旅扼娘子关,断北军去路,亲率师达北京,以入卫之名为擒王之计,共活也。皇祖之灵,黎民之福。不活则以死继之。胜匹夫回归之。
自经普读矣,武将大愤,以釖斫地,皆曰善。并有闻之泣下。
在抚晋说申甫先生,先生曰:今日责任知有保土地,卫人民耳。时谘议局议长梁善济辈,议遣使订鲁豫同时大举,再宣告山西独立,断京师右臂。
以九月既望为先,初七日,昧囗照有兵一营攻抚,害申甫先生死之。仆人李庆云随侍三十年,年六十矣,从之死。
先是军士密议,事起将扮囗着军服。陆子闻变,乃着军服出,以为先期发难也。至外查弹丸如雨注,跪枕父尸哭,甚哀。变兵谓各卫卒囗囗击之,遂及于难。母氏唐亦自经死。长子鼎恒中流弹折一足。
抚署既毁,众议举阎锡山温寿泉为督。锡山寿泉与陆子系同学,命阳曲令厚殓之。
越日,敬熙至,负体骨行乞以迁葬京师。
囗囗两月,晋人开追弔囗。
年九月,其友人王赓(王揖唐)、乌泽声(乌泽声是陆锺琦之婿陆海笙之夫颜扎乌尔衮珍,颜一烟之父)、何雯囗集俦侣,设位京师以谶(拼音chén chèn ,迷信的人认为将来会应验的预言;预兆)哭之。谶与不谶无不悲叹。陆子卒年三十四,妻张氏早卒,继娶施氏,天人故有阱行,子二鼎恒鼎安。
恒窗从雯曰:子居东日三人,长曰王赓,曰陆光熙,曰鲍樸。王赓,今世所谓豪杰之士也!鲍樸自称曰庐江鲍大,与任侠同於囗,先陆子三年卒,陆子有勇略,特立独行,以彼计革命大业能举事可以霸晋,先入都为囗囗囗囗矣!如能使竖子囗囗发,各成业,致富重耶。乃陆子不幸死乱军中,岂非天哉?世俗崇功成之人材,而以败身裂名为不足称道,或趋势而背故人者何以胜数?
京师某技有阿凤者年十三,傲岸不羁,独善陆子,常谓陆先生非常人。既闻人言陆子死辄大哭,一小儿女知情义为厚,呜呼,可不谓艰哉。
据《陆光熙传》演义,入书中章回。
第四十七回 家国不再海棠泪,陆锺琦父子议家国事
话说,留学归来,陆光熙入翰林院为检讨,并入资政院。陆光熙此时似对其苦苦寻求而不得的救国路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在京可是春风得意,其有勇略,特立独行,创办《武学》杂志后,又独立《军国民教育报》。
庚戍年伊始,资政院提议改良礼教。议士分曹闯办,陆光熙与杨度、汪荣宝、吴廷燮諸人主一切放任。
湘乡的劳乃宣者,宿儒负望,礼法士相与拥戴之,进而与陆光熙等议论支拄甚苦,事讫
不行。
按:杨度(1875年1月10日-1931年9月17日),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等。清末反对礼教派的主要人物之一。湖南省湘潭县姜畲石塘村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其再度留日并转入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集中研究各国宪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主编《中国新报》,发表《金铁主义说》,主张君主立宪。宣统二年(1910年),清资政院会议期间,杨度等提出上述这一名为“国家主义”实质上仍是“金铁主义”的法律理论,遭到以劳乃宣为代表的守旧派的抨击。
按:1910年正式设立了中央资政院。
《谘议局章程》对选民资格及候选人资格有详细规定。其规定的选民资格为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曾在本省地方办理学务及其他公益事务满三年以上,著有成绩者;
(2)曾在本国或外国中学堂及与中学同等或中等以上之学堂毕业得由文凭者;
(3)有举贡生员以上之出身者;
(4)曾任实缺职官文七品、武五品以上未被参革者;
(5)在本省地方有5000元以上之营业资本或不动产者;
(6)具有上列条件之一年满 25岁之本省籍贯男子;
(7)非本省籍贯男子,寄居本省十年以上满25岁之男子,在寄居地方有10000元以上之营业资本或不动产者。候选人资格规定为满足选民条件的30岁男子。对选民及候选人另有品性悖谬营私武断、曾处监禁以上之刑、营业不正、失财产上之信用被人控实未结清、吸食鸦片、有心疾、身家不清白、不识文义等8项禁止规定。
时教育中央会询,谋求教学宗趣,对当时的三种主要教育思潮——军国民教育思潮、国民教育思潮、职业教育思潮,谁为重?如何提倡与鼓吹?
蔡锷于1902年发表《军国民篇》,系统阐述军事化体育改造国民性的主张。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将兵式体操纳入全国学制。以鼓吹尚武精神为中心,认为民力、民气是国家兴亡强弱的根本,主张普及军事和体育,培养尚武好勇的风气以改变民族萎靡之气,养成民族自立自强、爱国爱种之精神以求挽救危亡、振兴国运,自立于生存竞争之时代。
军国民教育思潮是将军事训练融入教育体系,通过兵式体操等课程强化国民体质与纪律性,对外实行自卫。军国民教育目的是“寓兵于民”“强兵富国”。
而京师设教育会,陆光熙复与范源濂创办“兴军国民教育”,守文者益疾之如仇。
陆光熙遂投身独立《军国民教育报》,以其殿试中展示的尚武精神“今欲推中国所急,则积弱之秋,自以重尚武之精神为急”,针对本朝邻强交逼,亟图自卫,今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而富家子弟却提笼遛鸟,全民无抗争意识之情势,总结历朝历代满蒙成功征服中原之经验,从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实行千户制,经历多次对外战争,占领了东亚金朝大片领土并灭亡西夏、西辽及中亚的花剌模,到努尔哈赤时期创立以三百人为一牛录,五牛录为一甲喇,五甲喇为一固山,形成完备的军制,族人平时为民,战时成军之八旗制度,再到皇太极时期进一步建立汉八旗和蒙古八旗之联盟,使当时的八旗兵成为远东地区最强悍部队,问鼎中原,无外异族胆敢觊觎。再论日本明治维新后以军事强国,并依其在日本留学间研究军事方略以武装国人头脑,就贯穿了陆光熙军国民教育的主旋律。杨度与陆光熙主张在法律上消除家族的各种特权,国家和人民之间是直接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国家对人民要有“教之之法”和“养之之法”,国家要给人民以“营业、居住、言论等等自由”,人民“对于国家担负责任”,倡全民皆兵,兴家护国。
陆光熙论调之甚伟,堪为革命屏石之用。
1909年,商务印书馆创办了影响最大的教育期刊——《教育杂志》,并邀请陆光熙为撰稿人。陆光熙借其《军国民教育报》及其精彩论述而名噪八方。一时名流喜跃抃(音biàn,意鼓掌,表示欢喜)舞,宾朋纷至沓来。顺势,陆光熙结纳京师内外万候,推诚相与,赢得俊才好名声。
宝棻大人力荐光熙于朝,将骎大用。但陆光熙却痛詈(音lì,骂)执政,无意问世,常以访酒自放。
都说英雄惜英雄,却小女子亦爱英雄。时,京师某技有阿凤者,年十三岁,傲岸不羁.。在经常聆听陆公子与友人畅谈救国道路后,为陆公子的才志面倾心。至此,独善陆公子,常谓陆先生非常人。
第五十四回 武昌暴动席卷全国,陆光熙联北军响应
武昌之役起,激发出陆光熙一直潜伏在心的革命热忱。陆光熙立即联络北方军所谋士,密议入晋,拟举义师与兵员,由蓝天蔚相策应,拟发动北方新军响应。
话说,1907年,东三省官制改革,设立奉天、吉林、黑龙江行省。盛京将军改称东三省总督,建署于奉天。1908年1月,东三省总督徐世昌设东三省督练处,专司训练新军、整顿巡防事宜。调驻东三省的北洋新军原本属于袁世凯的势力,但因为历任总督非常重用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归国的学生,故吴禄贞、蓝天蔚和张绍曾等人得以在东三省北洋新军内崭露头角。1910年,蓝天蔚被任命为新军第二混成协统领,驻扎于奉天北大营。在东北,蓝天蔚继续做革命的宣传、发动工作。蓝天蔚在做好发动新军工作的同时,还广泛联络东北各地的农民武装。当时革命党人主张在北方或首都发动革命,这时候,吴禄贞已调任新军第六镇统制,驻扎在保定、石家庄一带;张绍曾调任新军第二十镇统制,驻扎在奉天、直隶东部沿海一带。蓝天蔚与吴禄贞、张绍曾领导的三支新军有3万余众,就像一把利刃安插在清王朝的心脏地区。
正当北方的新军准备暗中筹备之际,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在这种形势之下,吴、张、蓝拟积极响应,加之身在京师的陆光熙联络,他们秘密筹划,以滦州张部为第一军,奉天蓝部为第二军,保定吴部为第三军。一军奔丰台,三军赴长辛店,二军出山海关策应,三路直逼京津,从而毕其功于一役,一举推翻清政府。
为此,广发告白书,宣告诸将曰:京师为国根本,燕晋实辅夹之。武昌举师不直捣首都,非策上。今入太原整军经武,以保清安,分一旅援陕西,一旅扼娘子关,断北军去路,亲率师达北京,以入卫之名为擒王之计,共活也。皇祖之灵,黎民之福。不活则以死继之。胜匹夫回归之。
自经普读矣,武将大愤,以釖斫地,皆曰善,并有闻之泣下。
但密谋发动北方新军响应之事之泄露,蓝天蔚被总督赵尔巽逐出,张绍增去职。终于,挥师入京的计划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