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慼,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时间飞速到了周四,先完成属于自己的读书学习小目标“日行一善”,践行反思深思并写作的专业成长路径力争每天进步一点点。
孔子先生说:“孝子们丧失了父母亲,势必哭得声嘶力竭发不出长音,举止行为失去平时的礼仪,言语也没了条理文采,穿上华美的衣服心中不安,听到美妙音乐也不快乐,吃美味食物不觉得好味,这确实就是做子女失去亲人而悲伤忧愁的表现啊。但是历经父母丧事,三天之后就要吃东西,这是教导人们不能因为失去亲人悲哀而损伤生者的身体,不要因过度的哀毁而灭绝生命的天性,这才是圣贤君子的为政之道啊。为亲人守丧不超过三年,也是在告诉人们哀痛居丧应是有其期限的。办丧事的时候要为去世的父母准备好棺材、外棺、衣饰和被子等妥善安置棺内,陈列摆设上簋类祭奠器具以寄托哀痛和悲伤;出殡的时候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地哀痛出送;占卜墓穴吉地兴建起祭祀用的庙宇,使亡灵有所归依享受生者的祭祀;在春秋两季举行祭祀,以表示生者无时不思念。父母亲在世时以爱和敬来侍奉他们,他们去世后则怀着悲哀心情料理好丧事,这样一来就尽到了为人子女有生之年应尽的本分和义务了,养生送死的大义都做到了,才算是完成了作为孝子侍奉亲人的义务啊。”
这段话为我们揭开了儒家对于“孝”的全面且深刻的理解。孝,不仅仅是在父母尚在人世时尽心奉养,更在他们离世之后,于真情的流露与分寸的把握中得以彰显。的确,真正的孝道,是允许悲伤自然地宣泄的。那些痛哭到失了形神、吃饭都味同嚼蜡的状态,皆是真情实感的真切体现。然而,儒家同时也反对过度哀伤,以至于损害到生者的生命。所以,便有了“三日而食”“丧不过三年”的主张。这绝非是冷漠无情,而恰恰是对生者生命的一种敬重。
中国古人所秉持的“哀而不伤”的智慧,巧妙地平衡了人情与理性。从为父母精心安排葬礼,到按时进行祭祀,这一整套庄重的仪式,构建起了中国人独有的生死观。在庄严的礼制之下,人们将心中的伤痛转化为绵长悠远的怀念,让那份拳拳孝心跨越生死的界限,得以长久延续。这一过程,实现了从物质层面的奉养到精神层面的传承的升华,于是就非常全面地形成了一个“爱敬 - 哀戚 - 永念”的完整闭环,从而达成了对生命全周期的充分尊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