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大师》的口碑在前,《记忆大师》也没有让观众失望,陈正道正在走出自己的路。
虽然反转剧情的设定并不新鲜,但放在国产片中一对比,《记忆大师》也称得上良心之作。
从名字上看,《记忆大师》似乎是一部科幻片,如同开篇的科幻场景;但看下来,又觉得是部推理悬疑片;不过,从整体上看,婚姻才是内核,这又与《港囧》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1
婚姻的问题是两部电影相同的叙事动机,无论是江峰(黄渤饰)和张代晨(徐静蕾饰),还是徐来(徐峥饰)和蔡菠(赵薇饰),他们的行动都起始于婚姻的裂痕。
江峰和妻子张代晨都是作家,但结婚后,张代晨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不再写作。并且,因为迟迟没有怀孕,二人的婚姻岌岌可危,最终闹到了离婚的境地。因此,江峰才找到记忆大师,请求删除相关的记忆。
在签署离婚协议时,张代晨「莫名其妙地」要求江峰先把记忆拿回来。结果,江峰被误载入了另一个人的记忆,不时回想起杀人片段。
两场凶杀案也因此浮出水面。
两部电影也同样以婚姻问题的和解作为结局。无论是经历一场旅行,还是一场凶杀案,到影片结尾,婚姻问题都得以解决,二人继续相亲相爱。
这样的套路很常见,许多电影都以此结构影片。但也有例外。比如,另一部与「记忆」有关的电影——《健忘村》。
同样关于记忆,《健忘村》显然比《记忆大师》更加「艺术」一点。《记忆大师》采用了商业电影最常用的结尾,少了前者结尾的讽刺意味。
2
《记忆大师》与《健忘村》一样,关注记忆对人格的影响。如同之前在健忘村|比《驴得水》更高级的讽刺寓言中所说,我们的人格由叙事决定,而记忆实际上也是一种叙事,因而记忆同样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
记忆常常是碎片化的,如同江峰断断续续地想起杀人片段。因而,以不同的顺序组织这些片段,就能创造不同的意义。比如,江峰一开始错把两件凶杀案混为一谈(这也是弗洛伊德论证梦境的一大特点」,误以为李慧兰淹死在浴缸里。实际上,被淹死的是许玮甯扮演的神秘女人。
记忆决定人格的另一个例子是载入他人记忆后,江峰和沈警官性格的变化。(好吧,沈警官就是凶手。)
载入沈警官的记忆后,江峰变得果决、冷静到敢越狱;同样是载入江峰的记忆后,沈警官才有了敲桌子的习惯动作,并且对张代晨下不了手。
3
《记忆大师》宣传中使用了「烧脑」二字,但乍看起来影片并没有太烧脑。虽然一开始也顺着编剧的引导误以为杨姗姗是凶手,但最后反转后,也并没有过多的意外。
然而,真相真的是这样么?沈警官是凶手的反转难道不是很突兀么?
4
实际上,剧情上的漏洞并非只有这一处。如果说江峰重新拿回记忆,是因为妻子提了莫名其妙的要求,那么沈警官为什么又要去载入江峰的记忆?如果已经确认了目标,直接去栽赃嫁祸不是更好?
目前看到的解释是,沈警官为了「知己知彼」,首先进一步了解江峰这个人,其次看看载入别人的记忆到底是什么样的(也就是看看江峰能知道多少信息)。
但,这有点太牵强了。
更合理的解释,或许是那些记忆本来就存在于沈警官的脑海中。**也就是说,沈警官根本就是江峰的另一人格。 **
5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导演为江峰设定了「作家」身份。但在影片中,这个身份存在感稀薄,如果换成「教师」、「研究员」,故事依旧成立。
而,围绕「作家」可以做的文章太多了。比如,恐怖片《闪灵》,或者伍迪·艾伦的爱情电影《解构爱情狂》。
一个作家,正正常常的,不精神分裂,简直不正常。
在沈警官的建议下,江峰试图以「清醒的」状态进入梦境,作为第三者观察凶手。结果,在江峰旁观的过程中,凶手突然看向他,江峰惊慌逃跑,结果陷入了「镜渊」。
凶手为什么能看到江峰?在江峰的主观意识在场的情况下,单纯作为已有记忆一分子的凶手是不具备自我意识的。按照目前的剧情设计,这个问题无法得到解答。
因为在那个场景中,具有主观意识的只有江峰一人,而如果记忆中的凶手也具有了主观意识,是否说明那个人正是江峰本人?而沈警官提醒他保持清醒,是否也是江峰的另一人格在提醒他发现凶手就是自己的「真相」?
6
所以,《记忆大师》更合理的解释在于,这段故事是作家江峰的超现实想象。为了挽救婚姻,他想象出这么一段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他将自己凶恶人格剥离,设定成凶手。而善良人格最终经过流血和努力,将凶恶人格绳之以法。他借修改叙事修改了自我人格,也因此保住了婚姻,与妻子幸福地生活下去。
当然,如果把凶杀案看作真实发生过,同样可以成立。如果这样,那么江峰「杀人犯的眼神」就并非由于载入沈警官的记忆才有的,而是他本来就真的杀过人。江峰,不过借此迷惑我们,而他才是这场连环计的真正主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