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
蜻蜓
红的绿的小的大的;
都好看,都有掠过微波的薄翼。
荷叶
半卷的,全开的;
都可爱,
都是蜻蜓的小绿伞。
也许会因为这样一首简单清澈的小诗爱上一位诗人,朱湘。这样的文字让人感到温暖,为何在烦扰中忽然能够宁静下来去聆听细雨滴答在荷叶上的声音,又有什么能驱动着让我们去看着那荷叶半卷着渐渐变成一支小绿伞?朱湘找到了这样的韵律,让人沉醉,他轻轻地拨弄着弦儿,会是孩子们最爱的摇篮曲,轻轻柔柔,余音袅袅。
朱湘也曾是最富盛名的诗人才子,但不流于俗,拥有独特的诗作风格,他的独特主要表现在他为艺术而远离了当时的文学的激昂而是在轻描淡写的情趣中显露自我。诗人为人甚是孤傲,特立独行,性格乖僻,因而为世俗不容。后来诗人死了,这本不是什么大新闻。他选择在一个冬日的凌晨,当轮船即将驶入南京时投入采石矶自尽。据说,这个名叫朱湘的年轻人,最后的时刻一边饮酒,一边吟诗。随身携带的两本书,一本是海涅的诗集,另一本是他自己的诗作。纵身化着一脉清流,把一生终结在一个诗意的神话中。诗人短暂的二十几年的时光,留下无数清雅的诗篇。朱湘虽没有徐志摩那样横恣的天才,也没有闻一多那样深沉的风格,但技巧之熟练,表现之细腻,丰神之秀丽,气韵之娴雅,也使他成为一位不平常的诗人。
《蜻蜓》能够被选录在给儿童的小诗集中,成为孩子们喜爱的儿歌在于它的不复杂、不拗口。完全的是声韵律的和谐,这样的朗朗上口。这首诗让人想到的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中的那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两者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微焦距在那些惹人怜爱的小小池塘中的最细微的事物之上,朱湘也许就是在读了杨万里的诗作之后有了灵感,这是献给孩子们的歌谣,也是诗人自我的安慰,有谁会去理解这样一个外冷内热的诗人,他的孤傲让人望而却步,他的诗作却是这般亲近可人。色彩上的独具匠心,形状上的大小刻画,摹状荷叶的卷曲与舒展,显示出诗人的细腻笔触。诗风明朗、色彩亮丽、节奏欢快、感情乐观,展示出清新雅丽的风格,流露出和对大自然美好的追求,表现出诗人天真、纯净、明朗的内在性格。那一首《摇篮歌》也见证了诗人的童心,醉卧在自然的怀抱中,醉卧在母亲的怀抱中,看遍了世间的春夏秋冬,沉睡在自然的理想国度。
《摇篮歌》
春天的花香真正醉人,
一阵阵温风拂上人身,
你瞧日光它移的多慢,
你听蜜蜂在窗子外哼:
睡呀,宝宝,
蜜蜂飞的真轻。
天上瞧不见一颗星星,
地上瞧不见一盏红灯;
什么声音也都听不到,
只有蚯蚓在天井里吟:
睡呀,宝宝,
蚯蚓都停了声。
一片片白云天空上行,
像是些小船飘过湖心,
一刻儿起,一刻儿又沉,
摇着船舱里安卧的人:
睡呀,宝宝,
你去跟那些云。
不怕它北风树枝上鸣,
放下窗子来关起房门;
不怕它结冰十分寒冷,
炭火生在那白铜的盆:
睡呀,宝宝,
挨着炭火的温。
春天,花香醉人,温风拂身,日光慢移,蜜蜂轻哼,此时有声胜无声;夏天,天上无星,地上无灯,蚯蚓停吟,万籁无音,此时无爱胜有爱;秋天,白云小船摇篮,天上湖心人间,起沉飘悠摇晃,宝宝安卧,半随云飞半在尘;冬天,寒风低鸣树梢,天寒地冻结冰,关上窗子房门,挨着炭火⋯⋯诗人抓住了每个最具季节性特征的意象,以时间的推移暗示出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不论什么时候,母亲都在关照着自己的孩子,无论什么时间,孩子都在享受着温情的母爱。柔美的情调,诗人抓住最有季节性特征的意象,母亲拍着宝宝安然入睡,在柔情荡漾中,交织着韵律的美丽,充满了轻柔和温馨,诗的外形、内容柔和温暖。一切万物都安静的聆听着母亲,这样的母爱也是诗人的渴求,他那颗骄傲的心,也是需要人去理解去疼爱。而这样的诗作也是孤独的,只有宝宝一人,其他的是自然,母亲是想象的隐含的叙述者,亲近自然和孤僻的性格也是相符,因为无人相陪伴,只能从自然中寻找生机,郁郁寡欢的躲在一旁,任“阵阵温风拂上人身”,聆听“蜜蜂在窗子外哼”,是自然抚恤了他孤寂的心灵。 也许当一个孩子在入睡时,倘若他的母亲能够轻轻吟诵这样的诗篇,那宝宝一定会睡得很甜很甜。
自然的意象在这首诗中多次出现,给人在感官上是真实的,人与自然同根同在,密不可分,庄子将这种关系称为“天人合一”,亲近自然,融入自然,将自己的小生命融入到自然之大生命中。无论道家的“天人合一”,还是卢梭的“返回自然",都是体现在了朱湘的浪漫诗作特质。他孤高的个性与社会格格不入,他不挑战社会与个人奋斗相因相成,他人之本性与自然息息相通。在他的心中,自然是至高无上的,他以纯然的以物观物的方式发现自然之美,洞察自然之力,拒绝主观情绪的渗入,纯净的自然永远是歌颂的对象。朱湘终其一生地保持着对自然的挚爱,不管遭际怎样,他都始终如一地抒写自然的恋歌,谱就自然的曲谱,追求“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朱湘最有盛名的作品当属《采莲曲》,诗歌既充满着典雅的古代东方情调,又饱含着现代人思绪的抒情短章 。初读此诗就想起了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南华帝子的“中有双鲤鱼,相戏碧波间。……莲叶深处谁家女,隔水笑抛一枝莲。”朱湘的这首《采莲曲》即自觉地运用了积淀丰富的民族传统审美意识的意象和语言,用以表达采莲女的情态、爱意。诗中用了杨柳、菡萏、蜂蝶、等极具意味的意象:杨柳象征着采莲少女的美好身姿;菡萏即荷花,寓意出淤泥而不染。朱湘诗歌创作的题材上大量的融入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特色。他的《采莲曲》读来温柔甜美和谐,把人带入了江南的美景,颇有南朝诗歌的明丽质感。诗作中所用的词语“左行”、“右撑”、“拍紧”、“拍轻”在形式上是颇为相似的,都是两个动词的并列,在押韵上也保持一致,这样的动态描写在字里行间中有一种跟随者小船前行的流动性,与小船在碧波中的荡漾的姿态十分符合。朱湘十分赞同闻一多的诗歌三美,尤其在《采莲曲》中,更突出了音乐之美,歌声的婉转悠扬,使人仿佛置身其间,一起经历了江南的美好。意境美丽和谐,气氛清婉柔和,词汇华丽,音节动听,完全是一个现代诗人吟唱的古典歌曲,是一个现代人所陶醉的古典梦。
这样的诗作是与当时诗坛的狂飙突进格格不入的。“五四”之后,有谁还会去细读古人的篇章,那些腐败发臭的东西是令当时文人不齿的。而有一个纯粹的诗人,一个孤傲的诗人,他一直用一颗平静的心来面对这种鄙夷和否定的生活,他相信那些古曲中自有他的出路,他的孤独只有远古之音和自然之声才能够理解,他不愿人间的丑恶侵蚀他那颗唯美、唯理想的心灵,虽是孤寂的自我,他在作品中也很少表现丑恶的事情和抒发愁苦之情。他退居社会一隅,把满腹悲愤压在心底,因而他诗歌显露出的感情,是平静恬淡的,他的诗细腻闲雅,轻盈美好,如娴静微扬的平湖,如幽静深远的东方之梦。而他的生活处境却是如此的沉重。
《采莲曲》节选
小船呀轻轻飘,
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
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微波,
金丝闪动过小河。
左行,右撑,
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天,
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
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涧,采莲,
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拍轻,
桨声应答着歌声。
朱湘的诗虽是有着娴熟技巧化用了各方的古典诗词,虽是在诗作中有着极其讲究的韵律,但那些表象之下却是他钟爱自然的美好心境,最应该让人称颂的在于他的不虚妄、不做作。心底纯洁的如同孩子的笑容,从来没有半点虚假。人生中的苦涩从未显露在诗作中,也许他想他诗是给孩子们读的,孩子们抛却了成年人固有的知识,不会再去从古典诗词上研究,不会再去从韵律上钻研,只是在依依呀呀中,体验亲近自然的快感。看遍了四季的变换,看着蝴蝶轻轻舞动,蜻蜓打着荷叶伞,躺在妈妈的怀抱里,一切都是那么温暖。朱湘虽然一生坎坷,但在他的句子中总也流露出对于生命、对于阳光、对于自然的爱与赞颂,其实他不孤单,因为他有最忠实的伙伴。成年人朱湘,总在诗作中回到了他的儿时,回到了他的纯真时代。忘却了现世的悲伤,欢快的驾着船,在碧波中轻轻飘摇……
这样也许是朱湘带给当代诗坛的启示,诗作作为向大众展现诗人感情的篇章,的确应该要抒发真性情,但若是在诗作中尽是世俗、苦难、折磨、谩骂、讽刺,这样的东西就不能是诗,而成了发泄的工具。一个诗人,在诗作中都尽是痛苦,那么他的人生将会无比悲哀,因为他连自己最后的一片乐土也丢失了。纵使生活中有无限的艰辛、困难,但诗人就应该在诗歌中找到支撑。为什么不能纯真一些呢?在钢筋铁骨中就一定要憎恶现代的文明么?那大自然的逝去是不是也因为我们的诗人再没有去关注过呢?一味的抒发心灵,还不如去在自然中寻找自我。孩子是永远不会去担忧太多的逝去,这样的心灵也会为当代的诗人带来一份快乐。像朱湘一样,成为一个诗歌理想的坚守者,成为一个自然的歌唱者,身为诗人,有责任为读者,为孩子们带来一个完美与健康的诗篇。
朱湘死后被鲁迅称之为中国的济慈。他的朋友罗念生说:“英国的济慈是不死的,中国的济慈也是不死的。”朱湘的自然纯美、不失古典的“儿歌”,如若能够为当代诗人学习开创,那对于诗坛、对于大众都将是一种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