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妈妈,成绩马上就出来了,你帮我查吧。”
“为什么?”
“我害怕。”
我说:“勇敢点,自己查,无论考好考坏,不都得面对吗?逃又逃不掉。”
女儿说:“嗯!要敢于面对惨淡的分数。”
在出分之前,女儿和同学们相约一起去了嘉峪关玩了三天。
回家之后。
每天吃饭的时候,都会有这样的问题:
“你们班有多少人过了校考?你们班多少人联考上240分的?那个谁谁谁考了多少分?”
“今天见了谁谁谁,人家女儿考了人民大学的研究生。”她爸爸语气里满是羡慕的说。
“那个谁的女儿都过了两个校考,文化课在她们班上还是第一名。”
……
总之,就是话里话外的拿女儿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女儿只有低头无声无息吃饭。
记得当年我参加完高考后,回到家,倒头就睡,感觉浑身没劲,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真切的感受到了失败的难受滋味。
我的父母当年没有一句对我的指责,甚至连一句重话都没有说过。
知道我心情不好,每天倍着小心的对我,生怕伤害到我脆弱的神经。
最终,父亲给我联系好了一省内大学扩招的专科,给我园了大学梦。
2
在爸爸每天拿“别人家的孩子”和女儿的比较下,高考成绩终于出来了。其实,对女儿来说,专业课成绩已经卡死了她的三本线,虽然文化课成绩超过了一本线。但对于艺术生来说,专业课成绩很重要,决定了她只能上三本。
她爸爸一直觉得女儿文化成绩怎么也能上三本线,想让女儿扔了专业课,直接上普通文化课生的三本。说将来出来就业面宽一点。
成绩出来第一天。
没有达到爸爸预期的分数,和“别人家孩子”一比,大概很没面子,然后就对孩子各种不满情绪。
又开始对我各种抱怨和指责。
说我当初闲着没事干,让女儿学画画干嘛?
又说,当初本来能上高中,为什么又让参加了初升高的美术考试?
说好的,等上高中了给女儿转文化课班的,为什么没转?
又开始骂女儿高中画室那位不负责的专业课老师。
。。。。。。。
总之,全是别人的过错,做为爸爸,他似乎把自己置身事外了。
为人父母,我们需时刻牢记的一点是:你是孩子最亲近和最信赖的人,也是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和最坚实的精神支柱。
无论她的成功和失败,做为父母都要给她托着。
3
招考分数线出来第一天。
女儿的专业课刚刚超过三本线。
我决定还是让女儿再复读一年吧。对女儿来说,扔了专业课,直接复读文化课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她文化课基础好。明年冲二本应该还是可以的。
我们开始在复读,专业课扔还是不扔的问题上又纠结。她爸爸一翻咨询后,固执的认为要复读就扔了专业课,如果不扔,就算明年考上艺术类一本,和三本在行业上也没有什么区别。
征求女儿的意见,女儿说要复读专业课不扔。
她爸爸又有了新的决策。
那就上省内的三本院校。省外的没意思上。理由是省外三本回到省内就业,有些单位不承认学历。
又征求女儿省内的“西北师大知行学院”上不上?
女儿回答:不想上。
问:为什么不想上?
女儿答:“环境差。”因为女儿在学习专业课时,正好就在这个院校的校园里,对那里的一切已经熟悉 。
她爸爸得出结论,女儿想复读的原因是,不想上省内三本,只想读省外三本。而不是不想上三本。女儿对学校的地域有要求。想到外面图红火去呢。
我和朋友们打电话聊天孩子上学这个问题,他们说,三本院校就挑一个好一点的城市和地方,让孩子一边上学,一边还可以开阔一下视野,长一长见识。
我们三个人,一个让复读,一个不上省外上,一个不到省内上。
最后,确定还是让复读。我和她爸爸达成共识,让孩子复读文化课,把专业课扔了。
然后,我又咨询了女儿高中的班主任加代课老师,她说,女儿非常聪明,是学文化课的料子,高一高二都是她班上数一数二的好学生。那么好的文化课,她还不明白我们为什么当初让学了美术专业。她说女儿复读的话可以考上二本,就算考不上, 上个文化课的三本院校,可选择的专业多,毕业之后就业面也广一点。班主任的一翻话,又给了我很大的信心。对女儿更有理由相信了。
她爸爸也听到了班主任的说法。表示肯定。表示那就让复读文化课吧。
第二天。
女儿制定了详细的全面复读学习计划。学习时间表。
拿给她爸爸看,上来没有表扬,首先就是指责,说字怎么写成这样,你看看你这字写的似是而非,单个字都认不出来写的是什么。语文和文综为什么不够详细?一个问题无数遍的数落女儿。我实在看不下去了。才阻止了他对孩子的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
对孩子怎么能用这样的态度呢,这样很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我每天在鼓励女儿,他每天在指责女儿。一个缺点,无限放大。
回头想想,我们的高考是怎么过来的?是不是也失利过?要用同理心去理解孩子高考完的心情。
本来出发点是为了提醒孩子、教育孩子,但这样做只会挫伤孩子、打击孩子、不断地强化孩子对自己缺点或是失败的认同感,甚至激起孩子 “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思想。
第三天。
她爸爸情绪完全失控。
大清早的喝闷酒。
诸多细节,无法言说。酒后很强势的逼女儿非要让她上那个省内三本院校。
语言恶劣,行为粗暴。
我又和他大吵一架,一气之下,我给女儿说,上。女儿含泪回了一个字“上”。转身走了。
下午。等他酒醒后,又来问我:如果就上省内院校,人家不好好学习怎么办?
那我也不能保证。我又不能代替她去上学。他说,那你做思想工作啊!
这就太强人所难了。女儿要补习,你不让补专业课。女儿要去上,你又不让她让心仪的学校。女儿随了你的意,你又要求她心情愉快的给你表白,不但要上,还要高高兴兴的去上,还要保证考研。
到底是谁在上学。她的人生之路到底是她要走,还是你替她走?
4
报志愿了。
第一志愿非要让报女儿不愿意上的那个学校。
好吧!女儿和我都妥协了。
然后,选了一些省外的女儿心仪的学校。我们都明白,第一志愿非常重要。
说好的,自然录取就可以了,能被录走。就去上,没有好的学校,就补习。
第二天,又出吆蛾子。第一志愿又改动了,因为感觉第一志愿录不走,可能会滑档,会影响下面的志愿录取率。总算随了女儿的愿,报了外省三本院校。
从志愿填报开始到结束,志愿更改了5次。
他爸爸认为三本院校和二本院校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只是三本院校学费贵一点而已。都是本科,都可以考研究生。不考研究生,就业都有困难。似乎考研究生很容易似的。
而我一直觉得女儿复读一年非常有潜力可挖,补个一本也不是没有可能。
从分数下来到志愿报停。各种纠结,今天说让复读,明天又说复读也没有意思。今天说省外没意思,明天又说都是三本,一样。总之,自始至终都是尊重她爸爸的意愿,而不是女儿的。
昨天,女儿给我说:“我感觉我的人生都已经被你们规划好了,我都能一眼看到底了。”
我说什么呢,虽然规划好了,但路能不能走好,还要靠你自己啊!
关乎女儿的前程,上大学,专业都非常重要。各种论证,各种理由,各种说法,但没有一条路走下去是一马平川的。谁也不好说明天是什么样子的,你只能走好今天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