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联生活周刊》最新一刊出了个亲密关系的专题,我平时不太爱看这些心理学热点词,总觉得这是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又都很难公允客观的话题。但是这个专题确实让我这个小白觉得很受用,所以给大家分享几个我觉得还不错的点。
1、我们真的需要亲密关系吗?
需要。
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行为医学研究中心的学科带头人莉萨·雅雷马克的研究宣称:“通过持续的物理学和生物学研究,越孤独的人越容易产生身体炎症。而那些善于交际的人更易得到积极、正面的结果。”从长期上看,“亲密关系”依旧是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2010年,美国心理学家朱丽安娜·霍伦斯和蒂莫西·史密斯发布研究结果:“社会关系对个人死亡率的影响,几乎与抽烟、酗酒等传统因素的影响程度一样,甚至远超过缺乏锻炼、肥胖等因素。”
上面是《三联生活周刊》中很科学的解释,但是窃以为,为什么需要建立亲密关系?因为因为互相拥抱的感觉一定比一个人抱住自己要好。
2、如何判断亲密关系是否真的存在?
一个简单的判断标准是:你在跟这个人相处的时间里70%到80%以上可以完全做真实的你。
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拥有亲密关系,甚至在那些我们以为一定是和他有亲密感的人身上,你们之间也很可能只是社会关系,而非亲密关系。父母子女、恋人爱人、闺蜜基友,这些都是社会关系的代名词,如果你们相处的时候,总是很难自在真实,那么很可能,你们并不如自己想象得那么亲密,最起码,也是你们之间的亲密关系,因为某些事情而出现了问题。
比如刚恋爱的两个人总是会尝试将最好的自己展现给对方,以至于自己都能感觉到那个自己很虚假,这当然不是亲密关系,这只是两个撞出火花的人开始尝试建立亲密关系。而真的当你们敢在自己放了个屁的时候还特意提醒对方闻一闻是个啥味道的时候,亲密关系才是存在的。
3、如何防止亲密关系“渐进式滑坡”?
注意沟通与边界。
人们总是能够遇见几个让自己有“天雷撞地火”之感的人,这是好事,也就是大家常说的“缘分”,它很有可能是一段好的亲密关系的开始。但是任何事物,包括亲密关系,都是很难一直走上坡路的,不然大家也不会总是念叨“人生若只如初见”了嘛,也许在一开始的时候你们的关系是健康而令人舒适的,但是越走越辛苦。那么为了这份并不容易的幸运和幸福,你就更需要用耐心去维持关系了。
亲密关系中快乐的感觉,被爱的幸福,对未来积极的构想会在关系发展进程中减弱,越来越回到情绪平和的状态,这个过程中有些人就从健康的关系变成了不健康的关系。
就像所有热恋最终也会归于平淡一样,如何在这个过程中,还能维持亲密感,甚至让彼此之间的关系再上一个高度?
第一个答案是,注意“沟通”的质与量。第二个答案是,该有的“边界”一定要有,要知道,亲密对象不是私有物品,他和你一样,有自我和独立意识,讨厌一切以爱为名义的绑架。
注意沟通其实是个老掉牙的话题,我们太忙,忙到没时间管伴侣今天是不是不开心了,忙到周末也没时间给孩子讲个故事,忙到除了过年,平时就从来没有回过父母家。如果连基础的“接触”都没有,还谈什么沟通?谈什么保证亲密关系不滑坡呢?
至于沟通中“质”的问题,每个人自我表达方式不同,理解别人所说所想的能力也不同。但一个简单的判断你们这场沟通有没有效果的方法是,沟通结束时,你们是感觉彼此更了解了?还是觉得更迷茫了?如果是后者,那可能需要多尝试几种沟通的方式。比如这次晚上面对面聊天感觉并不太好,那下次就试一下一起爬个山,在旅途中拉近彼此的关系。或者是一起挑战过山车之后,再来聊一下彼此的问题,有研究表明,一起经历挑战或危险状态,能迅速建立相互依赖感,增加关系的质量。
至于“边界”,先问个问题,你会不会私自翻开伴侣的手机或者电脑?你会不会在孩子上学之后,翻开ta的日记本?你会不会以不让父母被骗为名义而去调查他们的银行账户?如果答案为“yes”,我可能要劝你放弃这种做法了,因为这根本就是打着“为了你”或者“为了我们”的名义而冠冕堂皇的冒犯。
因为不管你们是何种关系,哪怕是对着自己还没成年的孩子,一个基本的大前提也是:你要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
如果你觉得既然我和你建立了亲密关系,那你的生活就应该只有我一个人,这就变成了一个人要对另一个人的生活完全掌控,但这是不可能做到的。无论两个人多么亲密,都是两个独立的个体,情感和行动绝对不可能完全一致。
所以不要再用“难道我连知情权都没有么?”这种话来诡辩,如果无法信任,如果无法鼓励和包容,这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控制与冒犯。
以上,做个总结。
1、我们是需要亲密关系的。哪怕这很难获得,但还是值得尝试。
2、可以用“你在跟这个人相处时是否可以完全做真实的你”这一点来判断你们之间是否真的有亲密关系,或者是否亲密关系出现了问题。
3、防止亲密关系退化的两个方法是:注意“沟通”的质与量,以及该有的“边界”一定要有。
【注:无戒21天日更第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