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微信里关于林志颖儿子的小故事,说是在法国里昂图书馆时,刚好有一个读书节,小孩子参加了,一下子读了好几本书,远远超过了其他孩子,可是组委会却劝说他们退出比赛,因为孩子读得太快了,这是功利性的读书,而不是真正喜欢读书,目标是比赛获奖。所以,组委会宁可把礼物给孩子,也希望孩子能退出比赛,这样其他孩子就不会有焦虑感,而能慢慢地读书,真正感受书本的魅力。
慢慢走,欣赏啊!
读书不应该求快,而应该有自己的节奏。
我也加了许多书友会,在相关的微信群里,往往注重的是读书的速度。一年读50本、一个月读10本、一星期读3本书等等的广告,一开始还是挺心动的,觉得这样的量化有助于自己去读书,好像有一个鞭子在催促着自己。我甚至还觉得值得为此付出金钱的代价,比起读这么多书来,50元或者100元算不得什么,更何况承诺如果能按期读完的话,可以退保证金。可一量启动了读书程序后才发现,我是无法领回这个保证金的。一开始,我努力跟着他的进度,但三天读完一本书,确实让我感觉非常吃力。对于我这样慢读书已经习惯的,每天的量起码需要六七个小时才能完成,这样的话,我其他的事情就无法完成了。坚持了两天,我就因为工作而无法继续了。现在五六本书,都是以失败告终,只有其中一本,我原来读过的,然后匆匆翻看了一下,就算是重读了一遍,但匆匆一翻,有些情节确实记错了,这样在答题时,有一项错误就等于失败,到此为止,我没有获得一个成功。于是气馁了,我在反思,这样追着读书有意义吗?
我读书时喜欢思考,有相类似的感触喜欢记录下来,或者将好的句子,能让我眼睛一亮的句子摘录下来。这样,读书所花的时间就长了,读书的速度非常慢。我曾经花了整整一个暑假用来读一本《红楼梦》,当是没有电子书,我就把这部书常带着,只要空闲下来就翻看,记得大学时,我只是匆匆翻看,只在意故事情节,而那个暑假,我并不是从头开始看,因为相关情节都已经熟悉,而是翻到哪里看哪里,然后细细地品味作者的语言,会有很多精彩的发现,关注到了一些细节很有意思,就如紫鹃为什么要这么说,宝钗为什么要笑,袭人为什么被踢等等,好像每一个小段背后的隐语都有很多,难怪红学是那么地另人着迷。而现在,我却为了追求一个暑假看几本书而匆匆去读,读完之后只会是一片茫然,有一个印象而已。
想到此,我觉得我的目标错了,不应该是在争回这个保证金,而应该去关注这些好书的内容。《牧羊少年奇幻之旅》,让我明白了,只要自己愿意去追求梦想,全世界都会帮助你去实现的。我喜欢其中炼金术的隐藏含义。《非暴力沟通》我其实并没有看完,但初步了解了我们平常说话时的不妥,说话时要注意说事情,而不应该说评价,这样说话才最有效,评价容易伤人。《最后的告别》也并没有看完,但是它让我去关注那些老年人的生活。《嫌疑人X的献身》因为曾经看过电影和小说,只是匆匆翻过去了,因为没有记住一个人物的职业而挑战失败。《那些我们没谈过的事》是我最喜欢的一本,我从头到尾细细地读了,记了一些句子,并写了一篇读后感《那段偷来的时光》,《乌合之众》正在看中,因为是关于社会学的著作,我还不断地做一些笔记,从中也让我理解了许多社会现象的出现原因。看了几本,虽然一开始总想三天看完,但是我现在觉得更应该注重的不是看书的速度,而是让从书本身中获得多少乐趣?是欣赏优美句子的乐趣,还是让我反思现实社会的深刻,亦或是给我人生之路以启迪等等,也话这才是书自身的魅力。
还是用回罗曼·罗兰的那句话
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有在书中读自己,在书中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还是慢慢读,欣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