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周看了韩寒的《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觉得很喜欢,也给了8分的评分。没想到这么快就看到了更好的,就是这本《尘埃落定》。也是进一步坚定了小说是个好东西的想法(当然这里指的是好的小说了),回过头来看今年一年小说看得太少了,到现在才4本,我觉得每个月都该看个1到2本(当然别的书也要看,他们也有小说代替不了的作用)。不过很值得高兴的一点是我现在已经很能看懂并真正喜欢这些好的小说了,我并不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我看过而去看,也不用抱着“啃”的心态去读,我看的过程很轻松,我几乎像看武侠小说一样看这些在以前看来有些枯燥的书。我需要担心的不再是读不下去,反而是不能一下子太入迷而不能准时睡觉(毕竟第二天还要早起上班)。因为我真正能看懂,能欣赏这个级别的东西了,这一点是很让我高兴的。就像是感觉自己进了一个加速通道。也提醒我对于其他的东西也是这样的,起步时吃点苦,等思考了,懂了,熟悉了,就会开始加速了。说回到这本书吧。前两周我还说《1988》是韩寒最好的小说,而现在开始即使他最好的小说,和这本比起来,也还是有着档次级别的差距。比起《1988》,《尘埃落定》要更宏大。接下来说些令我比较有感悟的点把。
这本书里的一个重点也是最引发我感悟的一个点就是土司一家人的关系及其变化的过程,傻子和哥哥,母亲,父亲,哥哥和父亲,父亲和母亲以及这所有人和土司这个位置之间的关系,而这个旋涡的中心-土司制度却一步步地走向消亡。
傻子和哥哥的关系:哥哥曾经也爱傻子,他对傻子比别人更有耐心(也许这里的别人包括傻子自己的母亲,当然细想也不难理解,母亲不希望我是傻子,而哥哥希望我是傻子),傻子也因此很喜欢甚至可能有点崇拜他的哥哥。但是当他感觉到傻子可能对他的继承权产生威胁后,他失去了原本的风度,变得狭隘而易怒,对他的弟弟则因为害怕而恐惧又虚张声势。从嘲讽到辱骂到扇耳光到和弟媳偷情。
还有儿子们和父亲的关系,我想这里是两种情感最强烈冲突的体现:权力与亲情。昨天他还在为大儿子在前线的安危担忧,今天他又在新英雄的凯旋中怅然若失。大儿子死时他流下了伤心的泪水,但是这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是他“计划”的一部分。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我对那段情节的理解是这样的:当初土司逊位是真心的,因为当时的局势必须要下决定了。给大儿子的原因他说了我觉得也是真话,因为小儿子一会儿聪明,一会儿傻,他看不懂。而且这样的话两兄弟必定会发生战争。但是后面紫色衣服出现之后,他知道这人会来刺杀土司,他装病、让人进进出出就是为了保命,但这还不够,因为一定要有一个土司被杀死,这事才算完。所以他知道大儿子会被杀死,并且任由这件事最后发生。写到这里不禁又感到唏嘘。你该怎么说这种感情呢?你能说土司不爱自己的儿子吗?从书里的种种细节来看,这是不成立的。但是他又确确实实是谋杀儿子的“凶手”之一。结论是:情感很难是纯粹的,它总是掺杂了许多其他东西在里头,而土司这个位置则是这种复杂情感的放大镜。土司不会亲手杀死自己儿子,但他也任由杀手杀死了他儿子。这就是两种情感混合的产物。说到纯粹的情感,我不禁想到,会有人爱别人胜过自己吗?或者范围再小一点(也可以说是更严一点,会有人爱能威胁到自己的人吗),古往今来,有哪个君主爱自己的儿子多过爱自己吗?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他儿子想做皇帝的时候,他会退位,甚至冒着被架空、冷落的风险。有吗?我没有想到,一般来说夺权的儿子都会被杀掉,其中最接近的大概是李世民,他只是废除了太子,但是还比较优待。这大概已经是极限了。那有爱女人多过爱自己的吗?第一反应是唐玄宗和杨玉环,但是他好像也没有到这种程度。那可能也没有,但我隐隐觉得男人对爱情,比对亲情更重一点。也许这是远古时代就留下的影子,父子之间似乎有种与生俱来的竞争关系。我想也是因为感受到这一点,让我当初作出了那样的决定,这个决定并不容易,但我认为是正确的,令你痛苦的决定和正确的决定往往是同一个。扯远了,说回来,土司也有可怜的一面,就像书里傻子说的一句话:“如果有人挂念土司,那是挂念土司的位置”,对于土司来说,他很难得到别人对他的纯粹(或者说相对纯粹)的感情,那里面往往掺杂了对权力或金钱的追求。
然后是母亲和傻子的关系。不知道因为不是土司,还是因为母性是一种天性,或者二者兼而有之。相较父亲和傻子的关系,母亲和傻子的关系更纯粹点。字里行间也能看出傻子和母亲的关系更亲一点,比如那句:“好久以来,我都以为已经不爱父亲,也不太爱母亲了。”以及在类似献祭那段情节里,父亲说:“你母亲看到的话会心疼死的”,即使“我”并不是一个能成为土司的人。母亲是爱傻子的,但是也没有到超越一切的程度,至少没有到超越土司太太这个位置的程度。我刚才突然想起《明朝那些事儿》里面一个太监为了保住一个皇子(名字我忘了,好像是个中兴的皇帝)而不惜违抗皇后的命令最后吞金而死。我突然刚到很不可思议,我正要下一个结论,就自己找到了一个反例,而且我认为如果我再想,还能想到不少。我突然感到很奇妙。我不责怪母亲没有再为“我”争取土司的位置,我觉得这已经超出了一个母亲角色的义务,但是我很好奇是怎样的力量让这个太监,为了一个不是自己骨肉,也想不出什么利益关系的人,作出这样的牺牲。
然后是母亲和父亲的关系。我觉得作者很好地把这种微妙的关系写出来了,粗一看,土司太太自然是依附于土司,是更弱势的一方,也因此土司太太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全感也一直存在。进而正如傻子所言:“土司要叫一个女人到自己床上,还需要什么借口吗”。而央宗进宫的那一天,正如文中所写:“她看着土司领着新欢一步步走向宫寨,也就等于是看见了寂寞的后半生向自己走来”(这句话把土司太太这些年来一直存在于内心的恐惧刻画得真是入骨三分),但是这两人(父亲和母亲)之间的“战争”却不完全是一边倒的,母亲没有权力阻止父亲,却依然用她的手段抗争还击。这段关系看似脆弱而又实则坚固一直持续了几十年。到后来,土司已经老得不会再爱上别人,而土司继承人也只剩下小儿子,那份深植于内心的恐惧才终于消散。然而在最后他们被红色汉人包围危在旦夕的时候,她却又并不愿舍父亲而去。这也是这段复杂情感里的一部分。最终他们以土司和土司太太的身份在一个土司制度走向消亡的时间节点共赴黄泉,大约也是最好的结局了。
这本书还让我看到了权力对傻子的影响过程,看到了一个时代走向衰落的过程等等。我以前觉得小说是虚构的,真正要参悟道理还是要看正史。但是我现在看法不一样了。我觉得同样写的是统治者的家事,正史或者说很多我看到的,我现阶段水平能看的正史类的书,对于皇子的形象来来去去总是那么些:聪敏好学,礼贤下士,或者内向木讷,荒淫无度。就很扁平。包括皇子和皇帝的关系也很僵硬,要不就是孝子,要不就是大逆不道。然而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是他的感情、关系却是真实的,有现实基础的。我认为好的小说家是情感丰富,观察力敏锐,长于思考,能洞察人心、社会的,这样才能写出好的小说,而我们也能在这样的小说里看到真实、复杂的人心与世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