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前半生》中出轨离婚的例子,被我们讨论了很多遍,可身边对象劈腿了,却还是不愿意分手的也不在少数,仍然在处于断断续续的关系,就是下不了决心去放弃,他都已经劈腿了,为什么还不愿意放手呢?
这真是一件令人疑惑的事情。
其实在生活中,有很多令人疑惑的例子,之所以有这样的疑惑,是因为我们的思考方式不对,无法快速切换思考,造成的思维陷阱。
卡尔·诺顿的《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就专门针对这些思维陷阱,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如何思考,分析这些陷阱背后的隐形逻辑,走出误区。
为什么总认为自己是对的?
交往看三观,人们都会偏向跟自己类似的人交往,这是我们认为潜意识里对自身的认同。
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我们去请专家来为我们做事情,是认为我们对专家的业务能力和知识水平有认同,我们认为,专家的这些可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但是当专家的一些言语触及到我们不认同的点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这样的看法,这是个什么专家,简直什么都不懂,即使专家是对的。
然而我们却没有注意到,我们认为专家懂或不懂,仅仅是因为专家说的是否是我们认为是对的内容,而跟事实上正确与否却关系不大。
这样的事情,在人际关系中也是一样。
如何解决这样的情况呢?
1 留下足够时间思考。
至少是休息一会儿思考一下,不要快速做判断,尤其是在没有认真思考之前。
2 对信息进行结构化分析。
有时间思考,关键是看你如何思考问题,也就是如何分析问题。
预览-提问-阅读-思考-复述-检查。
在前四步中可以筛选过滤掉大量无用信息,接近问题真相。
3 对自我意识保持批判眼光。
个人的自我意识其实是一个人思考模式顽固的模板,一旦形成,一般情况下大脑在思考过程都会轻车熟路的按照那个模板进行,拒绝换其他思路,这个就是思考陷阱。
所以要想办法增加认知,发散思维,保持自我批判的态度,拒绝坐井观天,思维方式老化顽固。
4 不要害怕丢脸。
害怕丢脸,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尤其是在人情关系上。
当一个人渴求自我证明或深刻的自我意识时,会更加坚信自己是对的,尤其是在公开场合,他会更加维护自己的观点。
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也是进步的表现。
为什么我们总是如此相信小概率事件?
这个尤其表现在对健康的担忧上。
健康无价,人们对健康的担忧远远要比对自然灾害,挑剔的政治家,糟糕的经济形势或通货膨胀大的多。
比如发生流感了,对自己得流感的担心,比如喝酒了,对酒驾上路能否被警察查到,会不会车祸,大部分人都是害怕甚至相信自己一定会得流感,会被警察查到,会出车祸。
这其实是忽视了基础比率和蒙特卡罗效应。
卡尔·诺顿在《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中提到,人们在一些情景中思考问题的时候,明显不是只从概率本身出发,更多的是遵循那些看起来更可信的表象,把无用的信息当做评估的基础,如果先确定频率再看概率,就会发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很小,比如把得流感的条件做比例分析。
这就是基础比率,而蒙特卡罗效应的核心观点是说,如果一件事情很长时间没有发生,我们会相信这件事情发生的概率更大,因此更加确信小概率事件。
知道这两点后,从此对于小概率事件可以不用那么认真的相信了。
为什么对象劈腿了,却不愿意分手?
这个问题的思维陷阱,卡尔·诺顿在《隐性逻辑:教你快速切换思考方式》中用一句话做了解释:
手上的麻雀好过屋顶的鸽子。
面对改变,大脑通常是保守的。
人们努力保持现状,是为了确保现有的权利不受损失,但是当需要作出改变时,就要面临损失,人们就会变得非常紧张。
与其在不确定的变化中花费时间和精力,不如保持现状,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至少情况不会变得更坏。
而为了避免改变,大脑会自动对现状或者对改变下结论,然后去虚构理由,尽管这之间并不存在什么逻辑。
也就是所谓的错误表达客观事物,并且主观认为是正确的。
这样的思考陷阱表现在选择伴侣的原因上,就是这部分人是对方为自己做了什么,比如他跟她一起多少年了,他曾经为她做过什么什么等等,所以不能跟他分开。
这种习惯性,自发的讲原因和反应结合在一起叫做归因理论,那如何跳出它呢?
1 追问行为的时间顺序
思考你对原因的认识是否仅仅建立在近期发生的行为上。比如,对象出轨了,现在怕你分手,又来求你,说起他以前的好,说你们美好的从前。
2 寻找更多可能的起因
多询问其他人的感觉和他们的归因模板,多投入时间思考,无论你为别人找了什么理由,仔细核查都会发现,它常常和相关情况无关,只是来源于一个之前类似的经历。
对象劈腿后,来求你不分手,只说你们以前的好,这是你们以前相似的经历,却忽略了现状是他出轨了,这才是现在的相关情况。
诸如以上种种,思考也是有套路的,如何避免思维陷阱,如何利用有效的套路去切换思考,这才是我们要做的,这也是个人思考能力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