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杨绛先生逝世,各种纪念文章瞬间霸屏。
有的讲述先生和钱钟书的爱情真谛,有的品味先生与家人共享天伦的小确幸,有的感悟先生历经坎坷却达观纯然的境界,有的列举先生发人深思的各种名言警句。你方唱罢,我登场,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各位观众也纷纷捧场,有的吆喝,有的喝彩,穿上衣,戴上帽,摇身一变成先生的铁杆粉丝。虽不知平日如何,读过先生的多少书,受过先生的多少恩,但此刻全都跳到台前,争先恐后地谈感想,说思念。仿佛,不转发个朋友圈,就不算是文化人。
甚至,还有人放出一张先生的“手写笺”,据说是她的《一百岁感言》,上书“内心的淡定与从容”,“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云云。当我们疯狂转发,并感叹原来先生也写得一手好鸡汤时,却被出版社辟谣,说这并不是先生所为。
我只是感到深深的寂寞。
对于先生,我们看到的始终是冰山一角。但若单凭这三瓜两枣,就以为和她相熟,自鸣得意地为她代言,或是借她的光芒浇自己块垒,抑或别有用心地对她攀援作伪,始终是一种唐突。一味贴标签,下定义,终究只是盲人摸象。
想起先生曾被拉去游街,带着高帽,挂着牌子,她对此感到好笑。现在,当先生的逝世成为热点话题,被各种媒体追捧热议,被大众尽情消费,牛鬼蛇神,各怀心事,又何尝不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游行。先生若有知,是否也会啧啧嗤笑。
都市中人,现实的很。抓热点,跟潮流,熙熙攘攘皆为利往。然而,在表面的热闹和喧嚣之下,还有多少真情实意。先生驾鹤,多少嗅觉敏感的人立即凑上来,只为趁早抢得一杯羹,而又有谁是真正的怅然若失,在一个寂静的夜里,泪流满面,写了又删,终难成文。
先生与钟书聊天时,曾说自己最想要的仙家宝贝,就是“隐身衣”。万人如海一身藏,不用攀高怕跌,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然,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若是她知道,此刻被各种热议,是否也会躲到隐身衣中,丢下一句:“抱歉,我和你们并不相熟。”即刻,速速隐遁。
或许,纪念先生的更好方式,不是跟风转发,也不是盲目热议,而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取她的一本著作,到字里行间去寻觅她的芳踪。或许,更好的纪念,则是怀着她最珍贵的品质上路,面对纷扰尘世,像她一样温柔而坚定,默默守护心中的天然和静气。
最好的纪念,不是仪式,而是日常。毕竟,这场热闹的游行终将结束,尘埃落定之后,才会显露宝贵的真心。怀念先生,并不是让她在喧嚣之后,从此沉寂在朋友圈深处,而是希望她能永远沉淀在你我心中。
先生已经隐身而去,但这并不是离别。因为我们知道,无论在过去,还是在未来,伟大的心灵总是相通的,杨绛先生,将一次又一次照亮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