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清
沃顿教育中小学课外辅导专家
“最优的孩子通常家庭也最优秀的,这是一位老师告诉我的,我深以为然。在不断地让自己更优秀中,不想自己成为孩子成长的上限。”
在人类丛林社会,不管是海淀妈妈、顺义妈妈,还是纽约上东区妈妈,伦敦妈妈,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子女。
即使是在耶鲁大学取得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博士学位的薇妮斯蒂·马丁,在成为妈妈时,她也发出这样的困惑——
“我每天都在想究竟有谁能教我?养育都市宝宝的都市妈咪到底该怎么做才对?”
这一期,我想讲一个孩子的故事。因为这个孩子就是在校园里调皮、闹腾,学习垫底,甚至患有阅读障碍的普通小男生。
现在这个普通小男生已经69岁,他就是维珍集团的总裁理查德·布兰森。
洪兰老师在一次内部的讲座中,就特别提及理查德·布兰森,感慨他的父母能够把他培养得这么好。
我们也可以在中外各大网站上有很多关于他的报道,撇去商业方面的报道,回到他成长的初期,看看他的爸爸妈妈是怎么培养他的。
布兰森家族的传统,是男孩子要进入法律界。所以布兰森的爸爸从小就被他的爷爷,也就是布兰森的太祖父设定了职业规划,虽然布兰森的爸爸更喜欢考古。
可布兰森从小在学校的表现,他的爷爷显然没有办法让孙子学习法律。因为用布兰森的话说:
“我的确变成了个大麻烦——而且总是惹麻烦。我都8岁了,却仍然不会阅读。其实我是有阅读障碍,而且眼睛近视……即使我看得清,(黑板上的)那些字母和数字对我而言也同样毫无意义。”
老师的评价来得更直接:
“他竭尽全力,但在理解最简单的数学运算、记住最新的题目方面,仍面临很大的困难。”
我想咱们身边的孩子大都比布兰森的学习状况要好些。
所以,即使相隔近60年的时间,我仍旧可以感受到当时布兰森父母身上,特别是他妈妈身上承受的压力。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肯定也给你开了一扇窗。只是这个窗户我们是否可以帮助孩子找得到。
洪兰老师在讲座中也说:“当跟孩子说NO时,请指出一条他可以走的路。”
那布兰森的爸爸妈妈怎么做的呢?
01父母向我们提出体力而非学业方面的挑战
运动在培养孩子身上发挥的巨大作用,正在被很多父母发现。
从小养成运动的习惯,不管是对孩子身体发育、脑部发育等,还是品格方面的培养,都有很多益处。
我家楼上的妈妈每次总说,我家孩子就是跳绳不好,你看他,脚跳那么高,怎么能跳得快呢?
我从未见过抡起绳子就会跳绳的孩子,跳得好的孩子平时练习肯定多。
还有,父母要以身作则。
白岩松老师在传媒大学的讲堂上提到,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灏珠老先生公布的一组数据,让我很震惊。
只有我们自己先动起来,才能更好地培养孩子运动的习惯,让他们拥有更强健的体魄,活得更健康。
02我们家有很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布兰森说妈妈伊芙沉迷于两件事:老是给他们没事找事做;老是千方百计赚钱。
即使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伦敦体面地养活三个子女,对布兰森夫妇来说,也是很大的挑战。
所以妈妈要做一些纸巾盒和废纸篓卖给商店,贴补家用。
因此“一旦进入妈妈的运行轨道,我们都必须转个不停。如果有谁找借口要做别的事情,趁机逃避工作,就会因为自私而受到严厉的批评。结果,我们从小到大都总是优先考虑别人。”
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孩子不乐于分享,有些自私,关键在于父母并没有给予他们在家庭中的演练。
我们更多做的是,让孩子拿着玩具分享给其他小朋友,而孩子根本不愿意,我们有时候甚至会从自家孩子手中抢过来,让其他孩子玩。
这不是分享的演练。
李玫瑾老师说,餐桌上就可以养成不自私,比如今天爸爸加班晚回来吃饭,家里人吃饭前,可以预留出来爸爸的菜和饭,让孩子帮爸爸放在厨房稳妥的位置。
03我的父母相敬如宾,他们几乎没有吵过
父母间的良好相处,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这是有实验证明的。
洪兰老师他们曾经给出生4天的婴孩做脑部核磁共振,当婴孩听到父母的吵架声时,TA脑部的恐惧中心竟然亮了。
所以,我们爱孩子,首先学会的是彼此间的和睦共处。即使因为某些原因分开,也不要在孩子面前诋毁另一半。
还有一次,即使妈妈特别生布兰森的气,她也没有当众让布兰森下不来台。而是回到家,交给布兰森的爸爸揍他。
布兰森爸爸呢?关上门,微笑着说:“现在,你装哭可要装得像样啊。”他用双手连拍代替了打孩子屁股。
我们很多家长会当众让孩子下不来台,甚至动手,这真是对自尊心的严重摧残。而且打孩子的功效真的有限,力气与其用在打孩子上,不如带着孩子跑上10圈,反而让孩子印象更深刻。
孩子不会等着我们慢慢成长为完全合格的父母,他们也不要求我们十全十美。
布兰森在他的自传第一章就提到了外婆。这个老太太的人生态度是“生命只有一次,因此一定要活出精彩。”
于是,她89岁通过了高级拉丁美洲国际标准舞考试,成为英国通过这项考试年龄最大的人;90岁时,她成为高尔夫球场上一杆击球入洞年龄最大的人;99岁生日时写给布兰森的信中说:“你已经选择在生活中一搏,因此,尽全力干到极致!”
不知道各位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现状满意吗?有哪些方面你觉得孩子还可以再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