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你一定不陌生。适应环境的过程,就是「匹配度」的验证过程。在商业世界里,这种需求跟供给之间的匹配游戏,就是一家公司能否赚钱的关键要素。
很多人觉得,这场变现之旅的起点,不就是需求吗?其实需求也只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如果继续往前推,你会发现在事物发展的某个时间段内,在特定的场景环境下,遇到了问题。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动机比较强,这时的需求才会延伸出来。
如果把某个时间段内的时势叫做「时」,在大背景下的具体场景、生态位、环境等要素叫做「位」,这种「时位变化」所带来的「问题」,就是用户关心的「痛点问题」,相应的需求也就从这些痛点问题中衍生出来。
所以在工作中,老板经常让你找痛点,针对痛点做商品详情页、做活动、做视频等等,核心目的就是为吸引目标用户,完成商业变现服务的。
但很多问题推进到这一步,商业变现就会被卡。诊断后的原因无非就这么几个:用户画像不精准,痛点挖掘的不到位,产品提供的解决方案并没有跟痛点匹配。
在这些诊断原因的背后,对「时位变化」的忽略,才是不变现的关键。现场发生了什么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情况会怎样演变?用户手边有哪些现成的资源可以利用?
想要了解这些问题,就要亲临现场,仔细观察用户的行为,并把他们的应对方式一一记录下来。而在现实生活中,能这么做的企业少之又少,绝大部分需求洞察都是在会议室里拍脑门完成的,自以为抓到了痛点,其实只是自己一厢情愿地想象罢了。
于是,耗费公司资源的自嗨模式也就正式开启了。公司越不赚钱,老板就越焦虑。老板越焦虑,就要反复折腾员工。员工为了逃避折腾,争取更多的资源,办公室的甩锅内耗也就来了。甩锅内耗就会导致公司离用户需求越来越远,就越不赚钱,往复循环,就成了恶性循环。
这种情况持续发展,关门就成了注定会发生的终局。而造成这一切的真因,就是流量、产品、需求等各个环节之间的「不匹配」。
我在职场工作的这12年里,据保守估计,95%以上的公司,都不具备上面这些思维方式。创业里的九死一生,其实就是死在没有这种思考方式上,在不重要的地方乱动作,资源消耗光了,一切也就结束了。
所以,不要抱有这样的幻想,觉得自己运气不好,一直得不到机会。其实运气不好只是借口,连最基础的「时位变化」都没做,即便运气想给机会,因为各种不匹配,也抓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