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少明
1.枕上、马上、厕上
“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盖惟此尤可以属思尔。”
欧阳修的《归田录》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古人对于时间的充分利用,让我们汗颜,枕上、厕上、马上,凡是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能加以利用。将零碎的时间积累起来,大多是用来构思或是做文章,亦或是读书,绝非是今人在枕上、厕上、马上大多都是有一部智能手机的陪伴。
古人很多好的文章的灵感和思路并非是安安静静的坐在书桌前产生的,倒是游山玩水或是文人集会上产生很多的佳作名篇。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古人写得那些诗词歌赋,大多是触景生情、寓情于景而作,自然离不开大自然中景物的触发。
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我们知道有这样的一首诗: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俞因上书触怒了皇帝,被贬到蓝关。当时在路上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呢,从诗中就可见一般了,“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路遇大雪,前路茫茫,回望京城,感慨万千,这样内心的伤感和愤懑就可想而知了。
我们知道暮春三月兰亭集会,在游览山水之间,便产生了《兰亭集序》这样文章和书法上的千古名篇。
在古人来说,距离真正称得上距离,相隔千里的路程,非得走上十天半个月不可,甚或是几个月的时间都有可能,但是正因为如此,一路上的景物、风土人情等等都能一一的尽收眼底。这样很多好的诗句和文章就这样产生,正因为距离远,才有了鸿雁传书、鱼笺尺素。
对于今人来说,飞机、高铁等交通工具,让距离不再成为距离,纵使是相隔千里,也能一日之内便可到达。一切都是快速的,坐上飞机,看到的只是满天的云朵;坐上高铁,看到就是周边的景物从眼前飞驰而过,缺少了闲适恬淡的心情,缺少了与自然景观的亲密接触,也就缺少了诗情画意。
看起来的不便捷和慢速度,也有它的好处。
太阳就这样每天的东升西落,那有什么快和慢,大自然就是这样的循环往复的更替着,又何来的快和慢,这快和慢莫不如说是人为感受罢了,是人头脑中的概念,看看那些成语就知道这样感受的程度了,有一日三秋、度日如年的慢,也有白驹过隙、光阴似箭的快,可我们知道时间就如有一条直线,无快无慢,一直向前,我们只能处在无限的时空之中。
小的时候,生活在农村,对于时间的感知更多的是来自于对自然的感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人们就是这样自然而然的生活着,就像自然界的四季更替一样,井然有序、不急不缓。
太阳初升,鸡鸣犬吠,人们就开始一天的劳作;日头西落,倦鸟归巢,劳碌一天的农人们也就走在归家的路上,有说有笑、插诨打科;远处的羊群也行进在村庄的道路上,回到各家各户,夕阳就这样照着安静的村庄,仿佛是静止在时光里,宛若一幅画卷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那时候的时间是被一切所感知的,村后的巍峨的大山能够感知,村前潺潺的溪水能够感知,田野间盛开的花朵能够感知,自然里的一切仿佛都能感知时间流逝,于是那山愈加巍峨,那溪水更加清澈,那花朵也霎是娇艳,这一切也见证了我们的感知,让我们在自然的变化之中和我们的自身变化中感知到时间的流逝。
有这样的记忆特别深刻,那就是小的时候在家里很少去看钟表的,大多是看太阳的东升西落就足够了,无需精确到分秒之间。甚或在大雪纷飞的冬日午后,坐在火炕上,阳光透过窗子,照在墙上,在墙上的留下了明暗相对的影子,随着影子的慢慢变化,那便是时间流逝的一种见证了。
而在城市,时间总是匆匆而逝,更多的是钟表上的时间或是手机上的时间,我们无暇去在意自然中的一切,将自己封锁在狭小的格子间里,而这个时候,在那如画的乡村里,时间就从土墙边、古井里、菜地旁悄悄的流走了。
有时候不免在想,古人对于时间的利用和感知有可能更充分,古人的交流方式大多是书信,再不就是口信,不然的话就得面对面去交流。
而今天科技的发展,让人的交流片刻立就,不但有语音的交流,还可以视频通话。当然,不是说交流的便捷不好,可是我们知道,我们很多的时间都浪费在了可有可无的交流上、有用没用的交际上、形形色色的娱乐上,很难有足够的时间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也很难再有舒适恬淡的心情,也很难再有诗情画意了。
2.时间的零碎化
在今天,我们几乎能听到每个人所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忙,每个人都在忙,学生在忙着学习,青年在忙着工作,老年在忙着娱乐,忙成为人们的一种特质,甚或是只有忙才能体现一个人的价值。倘使不忙,甚至都会感觉仿佛是被社会遗弃了一般。
如果真的不忙了,大多数的人都得自己找点事情,使自己忙起来。可是终日奔忙,却不知为何而忙?
人们的时间变得越来越碎片化,一天当中能找出完整的属于自己的时间都很难,我们很少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这一点每个人都有切身的体会,大多数的人都是朝九晚五的工作,这一天除去工作的时间、工作后的应酬时间以及吃饭、睡眠等时间,几乎就没有太多的时间了。
一个人属于自己的时间大概在早上的一个小时左右和晚上下班后的几个小时,以及周末的时间。这些时间也很容易被占据,晚上总归的有点场合吧,出去吃个饭、喝点酒,晚上的时间就这样度过了。没有场合,家里有孩子的话,给孩子辅导作业不也得一个晚上吗,当然还不包括看手机的时间。
说到手机,每个人身边都有一部亲密无间的手机,里面有各种应用软件,各种即时性的交流工具等等,甚或是一个人随时可以通过手机被别人找到,每个人随时都会被打扰,电话、短信、微信等等,仿佛是一直无形的手,时时刻刻能将一个人牵将出来。
不用手机可不可行呢,大概不可行,现在的手机可谓是和人是形影不离的工具,手机是多种功能的复合体,在给我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如果我们意识到这点,可以尝试着减少手机的使用次数,比如说,下班后,尝试着关掉手机,利用这段时间集中精力的做一些事情,而且这样并不会影响你的工作和生活,却是可以该吃饭的时候就认真吃饭,该谁觉的时候就认真睡觉,该读书的时候就认真读书。
如果作了这样的尝试,一定会有重新回到生活之感。
3.一切都是快节奏的
古人哪有那么多的诗情画意,能写出那么多流传千古的诗词歌赋,大概是得益于一个慢字,而非快字。“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才会有流传千古的佳句;“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才会有经典的经久不衰。
今天的人们大多是求快的,我们可以在很多事情上得以窥见这一点,即使是在写作这件事情上,很多人都想着通过写作迅速的为自己赚钱或是迅速的出书等等,也就更为在意那些迅速提高写作技能的培训班或是讲座班等等,这样的话就赋予了读书和写作太多的功利性,与其本身就相去甚远了。
我们知道,写作是与自己内心对话的一种方式,在写作中可以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感,当然写作的目的也有其被阅读和交流的功能,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试想一下,那些精神财富不都是这样流传下来的吗。
倘使我们以一颗爱好之心来做这些事情,所写下的文章必然是发自内心想说的话,而绝非是经济利益的驱动,当然,如果一个人通过写作带来了经济收入,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但是我们写作的初衷更多是的爱好写作,用写作去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是想说的话。
在这一方面,王守仁说过这样的一句话:
“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如果我们喜爱读书写作,就认认真真的去读、去写,自然在读书和写作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至少还会有所乐趣,其他的多想无益。
(2018.12初稿,2019.11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