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有一天我们不再喜欢伍迪艾伦的电影的时候,一定是因为我们老了,心里的那个小孩死了。
由于今天凌晨看伍迪艾伦的电影过于有感触,所以这一篇集中谈下目前自己看过的几部伍迪艾伦的电影。
“纽约最后的知识分子”,伍迪艾伦身上的纽约色彩是无法抹去的,以至于他在拍全世界任何国家的时候都像在纽约(当然这也得益于纽约无所不有的特性)。如果再具体地去形容一下伍迪艾伦拍出来的纽约气息是什么感觉,大概就是许多人围在一桌吃饭,一个金发碧眼的美国甜心,一个事业有成的华尔街精英,一个共产主义者,一个颓唐而富有浪漫主义气质的诗人,一个未经世事的淳朴女孩。有时候觉得这个行将就木的小老头心里其实还是一个小男孩,他鄙视名利场的低俗,也鄙视知识分子的庸碌。赚钱生活,读书立名,所有的外在都不重要了,人们还可以相爱,还可以浪漫,那才是活着。
很多人吐槽伍迪艾伦所有电影都是一样的,但看他的电影恰恰就是去沉浸在那种注定没有办法获得的浪漫一个半小时就足够了。我深受吸引的元素有这么几个。首先,伍迪艾伦每部片挑选的爵士乐都直击心灵地契合场景,我还能想起来的有《午夜巴黎》里面的Let's Do it,纽约场景的几部电影配乐就非常的美国。然后是那些浪漫的场景。所有纽约取景的电影中都有着同样的场景,一辆马车在湿润的中央公园里试过,男女主角或重逢,或别离。这个场景无论看过几遍都是那么地触动我。如果哪天和那个她在一个细雨缠绵的白天去中央公园坐坐马车,她便是我认定相伴一生的人了吧。伍迪艾伦在LA取过的景大概都是他记忆中最重要的几个场景吧,散发着好莱坞黄金时期的感觉。至于在欧洲城市取景的电影便是一种伍迪艾伦带你游近代欧洲的感觉。也许这种复古在过去的年代看起来稀松平常,在如今才能唤起我们更多对于逝去的感伤和怀念吧。作为谈情说爱的片子,伍迪艾伦电影的节奏是快的,在一个半小时里小老头的哲学课密密麻麻地带领着电影的节奏。这当然也算是个双刃剑,对于一个浪漫主义的人来说,也许听着他念叨一个半小时也是不错的,对于理念不合的确就是一种显摆和啰嗦吧。
除了曼哈顿以外我看的伍迪艾伦电影都是2000之后的。这一个世纪的伍迪艾伦电影主题似乎就是怀旧。怀念20年代的巴黎,好莱坞,以及纽约那些老朽的部分。作为一个长于这个世纪的人我对于100年前的盛世景象自然也都是来自于各种文学历史作品,那个年代是否真如文学工作者歌颂的一样是件不可考的事情。但那些关于存在于虚无的思考,那些在雨中的热吻,都是那么令人沉迷。
分享一个电影以外的事情。最近和女朋友在玩恋爱先生36题的问答游戏,其中有一个问题是“列举出你喜欢对方身上的特质”。她其中有一条说:“我觉得你到现在心里还住着一个天真的小孩。”那一刻有一阵特别的感动。我一直觉得我的天真在高考结束的那一刻都逝去了,上大学以来每天想着前途,生存。但可能还是会做出一些幼稚的举动吧,不断地被现实淹没,然后不断地在现实里逆流而上。如果有哪一天我不再因为男女主角在纽约的雨天中深情拥吻而感动落泪,那便是我老了,心里的小孩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