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具争议的改革家
——读《苏东坡 传》有感
在中国四千年的历史上,有四次变法,结果都归于惨败。第一次是商鞅变法,虽说使秦国变得空前强大,但这个无比庞大的帝国,出人意料的在数年之内崩溃了;另两次是汉武帝时和王莽当政时,这两次都是激进的改革,都几乎招致叛乱而被迫废止。第四次是则是由王安石发起的一场前后长达十五年的革新,最终依然是以废止新法沿袭旧法而终止。可是王安石其人,却在整个宋朝乃至整个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独特的个性
王安石其人,是一个极具个性之人。
首先体现在他的衣着打扮上。他衣裳肮脏,须发纷乱,仪表邋遢。他从来不换他的长袍。有一天,几个朋友同他到一个寺院里洗澡,在他由浴池出来之前,朋友们特意偷偷地留在外头一件干净的长袍,用以测验他是否知道衣裳已经被换了。王安石洗完出来,把那件新袍子穿上,朋友动力手脚,他完全不知道。不管怎么样,他总是身上穿了件衣裳就行了。
其次体现在平时的吃菜方式上。还有一天,朋友告诉王安石的胖太太,说他丈夫爱吃鹿肉丝。他的胖太太说:“我不相信,他向来不注意吃什么,怎么会突然爱吃鹿肉丝了呢?你们是不是把鹿肉丝放在他面前了?”朋友说是的,胖太太又说,你可以再去在他面前放其他菜,看看他喜欢吃什么。于是朋友们第二天把菜的位置调换了,把鹿肉丝放得离他很远,果然,王安石开始吃靠他最近的菜,桌上照常摆了鹿肉丝,他竟然完全不知道。
再次还体现在他的人缘关系上。他是一个与别人无可以相处的人,无论是在学生时代还是在后来成为宰相主张变法上,说他是一个把精力完全倾注在自己内心的思想上,倾注在自己一生的事业上,一点不为过。所以他似乎觉得人际关系不是很重要,正因为这样的缺陷,我觉得他的新法注定得不到别人的支持,注定是要失败的。
最后还体现在他独特的为官之道。在他得势之前大约二十年中,他之所以使人谈论着,是他屡次谢绝朝廷的提升。有人认为他是沽名钓誉之徒,但是你要知道,二十一岁考中进士,到他四十六岁得势,整整二十五年,他一直谢绝任命,宁愿在一个偏远的省份当一个小吏。他在做太守期间治绩斐然,也深受百姓爱戴。直到仁宗嘉佑五年(1064年),朝廷任命他为三司度支判官,他才来到京师。可是后来又以为母亲守丧为由。谢绝在京为官,宁愿留在金陵。在这一点上,我认为王安石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在宋朝那样一个重文轻武的年代,他却能有勇气一次又一次的拒绝提升,这是何等的气度,何等的魄力。
较深的造诣
王安石的是一个少年成名的天才。他自幼聪颖,酷爱读书,过目不忘,下笔成文。青年时,跟随父亲宦游各地,接触现实,体验民间疾苦。文章立论高深奇丽,旁征博引,始有移风易俗之志。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随父入京,以文结识好友曾巩,曾巩向欧阳修推荐其文,大获赞赏。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授淮南节度判官。任满后,王安石放弃了京试入馆阁的机会,调为鄞县知县。王安石在任四年,兴修水利、扩办学校,初显政绩。皇祐三年(1051年),王安石任舒州通判,勤政爱民,治绩斐然。宰相文彦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向宋仁宗举荐,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欧阳修举荐为谏官,王安石以祖母年高推辞。欧阳修又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
但是当他成为宰相时,我觉得有一件事却是他在文坛上的败笔,这一举措得到了大文豪苏东坡的强烈反对。他也像王莽那样篡改古籍,写了一本名为《三经新义》,使之成为思想的官订标准,用以代替所有过去经典的名家疏解。此种行为,即是官权的滥用,又是对学术的污辱。《三经新义》也和他的语言学一样,往往带有佛教思想,新思想创见多,而学术根基浅。最令人厌恨的是此书是在两年之内仓促编成。所以此书一出就遭到了苏东坡等人的一致反对。这或许就是王安石与苏东坡相比稍逊一筹的一个方面吧。
执着的革新
王安石对变法的执着可谓是坚如磐石,无人可以动摇其决心。他的强国梦得到了野心家宋神宗的大力支持,他告诉宋神宗,要变法必须要清除一切障碍,就必须除去像尧舜时代的恶迹昭彰的四凶。王安石对神宗说:“倘若此四奸臣在朝不去,仍逞其阴谋而妒贤害能,贤良之臣亦必弃官而去。”神宗感动十分,立刻成为他变法的最大靠山和后盾。在这样的执着的革新之下,朝廷的“四凶”相继倒下。不到两年的时间共清理人数达十四人,十一名是御史台的人,三名是皇宫中的谏官,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虽然困难重重,但是王安石的决心却从未动摇过。
梦想的破灭
王安石的革新注定是要失败的。我认为其失败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他的变法太过理想化。他的革新涉及面很广,从根本上动摇了大宋朝的经济基础。他将朝廷直接和百姓交易,剥夺了商人的经营权,这首先就造成了一个足以动摇宋朝根基的舆论:朝廷就知道从百姓身上压榨,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使得朝廷与百姓之间形成了对立面。其中最为人所不齿的一项改革是他的“青苗法”,朝廷斥巨资向百姓在春耕时放贷,过几个月再收回本息,这样的确朝廷从中盈利,充实国库。可现实是,富人不需要这笔贷款,穷人需要贷款,却又无力偿还,需要找抵押人,可是到最后还贷款的只能是抵押人,这就造成了很多百姓因还不起贷款,又怕牢狱之灾,只能背井离乡,到处流浪的可怕现象。所以这样理想化的变法只能是水中花,镜中月,注定是失败的。
2.他的变法太过功利化。此次变法,王安石不仅触碰到了所有百姓的利益,更触及到社会富商以及士大夫阶层的切身利益,所以他面临的反对的力量自然很大。罢黜人数之多属历史罕见。为更好地推行新政,王安石显然有点冒进和功利化。派出去的督查官员大多是自己的心腹,这些人视百姓的怨恨痛苦而不见,回到朝廷直接变着花样夸赞新政实施的好,说百姓拿到贷款都喜极而泣。皇帝很开心,可是三朝老臣韩琦却道出实情,皇帝为之一震,决定派出两名心腹宦官去调研情况,可是他们回来却不约而同夸赞新政。这一结果更使得王安石膨胀起来,对新发的推行的决心更加坚定了,可是这却是罪恶的再次开始。
3.他的变法缺少贤能之士。众所周知,王安石为人耿直,不善交友。当他成为宰相时,就过河拆桥,打压甚至罢黜了曾经一度提携自己的好友同僚。这其中就包括向欧阳修、司马光等老臣,还包括他的两位亲弟弟。他不能知人善任,还体现在他专门任用一些宵小之辈,比如重用李定、舒亶、邓绾三人。其中李定隐瞒母丧不报,以免辞官,退而居丧返里,要知道,在儒教社会中这是大逆不道的。李定之为后人所知,是他说了一句名言:“笑骂由他笑骂,好官我自为之。”另外还有两位巨奸大恶的后盾人物,则是曾布和吕惠卿,尤以吕惠卿为甚,最后他想取王安石的地位而代之,又把王安石出卖了。王安石八年政权终于崩溃,可以一言以蔽之:“吕惠卿出卖了王安石,王安石出卖了皇帝,皇帝出卖了人民。”所以王安石的变法,真正得到正义之士的帮助和理解的不多,反而都是一些奸佞之人。所以变法失败就不难解释了。在他儿子王雱死去的那一刻,他似乎觉醒了,他觉得自己走的正是一条不归之路,自己带头冲杀,得到的却是背叛和家庭的不幸,于是他灰心了,他大彻大悟了,他感觉到厌倦了,毅然决然的弃官还乡,虽然皇帝还保有若干最高爵位,但这些对他来说都不重要了。十年之后他在孤独与失望中郁郁而终。
王安石的变法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北宋王朝积弱积贫的现状,使得当时的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国库充裕,宋神宗年间国库积蓄可供朝廷二十年财政支出。但是任何一项改革,必须要以人民为出发点,以人民的利益为考量,否则注定不能长久。对于王安石的为人和他的变法,历史上存在很多争议,《苏东坡传》因为突出的主人公是苏东坡,所以对王安石批评的声音还是比较多的。但我想,不论肯定还是否定,他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过很重要的角色,他的文学素养,他的锐意进取的决心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