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有度》之一,依靠法度是国家强盛的根本!

依法治国是法家核心思想,韩非更是把奉行法度作为君主治理国家的根本方法,要求君主与臣子都应依法行事。这篇《韩非子•有度》就是为了阐明这一中心思想而作的,“度”在古语中的意思就是法制,“有度”,也就是有法制,意思是君主治理国家要有法度。

【读经典】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简单翻译下:一个国家不会一直强大,也不会一直衰弱。执行法纪的人力量强大,这个国家就会强大;执行法纪的人力量薄弱,这个国家就会衰弱。

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庄王之氓社稷也,而荆以亡。

简单翻译下:楚庄王吞并了二十六个国家,向外开拓国土三千里,当楚庄王为国家社稷而亡后,楚国便没落了。

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而齐以亡。

简单翻译下:齐桓公吞并了三十个国家,向外扩大国土三千里,当齐桓公为国家社稷而亡后,齐国便没落了。

燕襄王以河为境,以蓟为国,袭涿、方城,残齐,平中山,有燕者重,无燕者轻,襄王之氓社稷也,而燕以亡。

简单翻译下:燕襄王以黄河作为国界,把蓟作为燕国的首都,以琢邑、方城等地作为障蔽,攻破了齐国,扫荡了中山国,当时能够和燕国联合的国家就会被尊重,没有和燕国联合的国家就会被轻视;燕襄王去世后,燕国就没落了。

魏安釐王攻赵救燕,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加兵于齐,私平陆之都;攻韩拔管,胜于淇下;睢阳之事,荆军老而走;蔡、召陵之事,荆军破;兵四布于天下,威行于冠带之国;安釐死而魏以亡。

简单翻译下:魏安釐王袭击燕国,帮助赵国脱离险境,强取了黄河以东的地区;攻取了定陶和卫国的全部领土;向齐国发动战争,占领了齐国的都城之一平陆;攻打韩国夺取了管地,在淇水附近大获全胜;在睢阳交战,迫使楚国的军队疲惫逃跑;在上蔡、召陵地区交战,连破楚军;魏国的军队遍布天下,在中原的文明国家中威风凛凛;但魏安釐王去世后,魏国便没落了。

故有荆庄、齐桓则荆、齐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则燕、魏可以强。

简单翻译下:因此有楚国的楚庄王,齐国的齐桓公,楚国和齐国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有燕国的昭襄王,魏国的安釐王,燕国和魏国就可以强大昌盛。

今皆亡国者,其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也。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简单翻译下:现在这几个国家都逐渐没落了,是因为这几个国家的大臣和官员都去做一些使国家混乱的事情,而不去做能够使国家安定的事情。这些国家已经混乱衰弱了,又丢掉国家的法度,在法度之外谋求个人利益,这样就像背着干柴救火,使国家更加混乱衰弱。

【谈心得】

韩非在《有度》的开篇就提到“国无常强,无常弱”,这是一个颇具道家思想的观点,道家里常说”人无常势,兵无常形、水无常态“,是指世间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发展,没有固定不变的,这是万事万物的必然发展规律。

那国家强大和弱小的规律是什么呢?韩非给出了答案:“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就是说执法者强,国家就会强大,执法者弱,国家就会衰退。也就是韩非强调的“有度”,君主治理国家要靠法度。

接着韩非就列举了荆庄王、齐桓公、燕襄王、魏安釐王四王推行法制,称霸天下的例子,说明依照法度,国家强大就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而这四王死后,继任者抛弃法度,脱离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国家就开始衰退。充分说明依法治国的重要性与发展规律。

而放弃法制,就是楚国、齐国、燕国、魏国四国衰弱的根本原因,正是因为法度的缺失,四国“群臣官吏皆务所以乱,而不务所以治”,四国的群臣官吏净干些乱国的事,“皆释国法而私其外”,丢掉国法去营私舞弊,就好像“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韩非这个形象的比喻就是“负薪救火”成语得典故来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