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时随父母响应国家号召,支内到四川小县城建厂。一起去支内的,大多是浙江上海一带的人,有两个上海人,给我印象最为深刻。
一个是我们楼上的小女孩,脸圆圆,红扑扑的像苹果,穿着肩膀上带花边的背带裙,白色袜子,黑色丁字皮鞋。
要知道,那个年代穿裙子、穿皮鞋对于我们来说,只有六一儿童节学校里演出才有的福利。
她从来不和我们一起玩,每次我经过她家门的时候,总是假装不经意的、偷偷的瞥一眼。
她家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水泥地面就像打磨过似的,那么光滑。
母女俩都是那么的彬彬有礼,礼貌的让我们这群泥孩子自惭形秽,不敢接近。
另一个印象深刻的上海人,是小学三年级的班主任。
时髦的短波浪,衣服款式那么的新颖。脸上永远带着柔和、温婉的光,从不生气,连批评都是温言细语的。
最让我钦佩不已的是,任何时候都她都处事不惊,自信、淡定。
而上海的物品,更是让我惊艳。父亲去上海出差,带回来一元钱100根的大大泡泡糖和五颜六色玻璃纸包装的糖果,还有大白兔奶糖,放好久都舍不得吃。
在当时,这些可都是奢侈品呀,在偏僻的小县城看都看不到。这些,让我在小伙伴中的地位大大提升。
小女孩的礼貌、规矩,班主任的精致、优雅、自信,以及计划经济条件下各种丰富的物品,哪怕我已是别人眼中羡慕的杭州姑娘,这些都让我内生差距,由生出对上海的感受:羡慕、渴望、遥不可及。
2
回杭州后,逐渐听到,杭州人和上海人是“死对头”,上海人看不起杭州人,说杭州人是“乡喔宁”。
而杭州人一提起上海人,就是“瘪三”、“则骨”,“一碗阳春面”的故事说了几十年,满脸的鄙夷。
公交车上,吵架的永远是上海人和杭州人,而语言可能就是导火索。我也见到过几次。
后来,因为做项目,我需要在上海工作。于是乎带着惴惴不安的心,我来到上海,并做好了心理准备。
一次,在半自助型的食堂里打菜,食堂规定,三个蔬菜可选两个,两个荤菜可挑一个。
我和同事边排队边聊天,一不小心拿了三个蔬菜,就听见阿姨大喝一声,不能多拿!吓得我立马把多拿的放了回去。
当时就想,阿姨怎么知道我是杭州人?和同事说起,同事说也碰到过。
原来,阿姨只是在认真的尽职。
后来,我去办理暂住证、户口、护照、签证或社保时,都做好接受不好态度的准备。
但是工作人员都很热心、耐心,没有因为你是杭州人态度不好,或是言语神情不耐烦,民警将身份证送上家门时,还着实吓我一跳。
旁观工作人员对其他外地人的态度,也是一样。
原来,是我的防御思维出错了。
在杭州时无形中给我灌输的两者之间不可调和的关系,让我就像是一只随时准备捍卫自己尊严的公鸡,竖起了羽毛。
3
实际上,到上海工作和生活后,却不怎么从上海人口中听说,和杭州人关系不好的话。即使有,也是开玩笑一带而过。
住家隔壁是一对上海老夫妻和一户三口之家,见到我们,总是用上海话和你打招呼,笑盈盈客客气气的。
即使我们用普通话或是蹩脚的上海话回应,他们依旧很是热情,从其脸上看得出是发自内心的微笑。
我的很多上海同事和朋友,一说起杭州,如数家珍,两眼放光,“阿哟,我老喜欢杭州咯,白相了多少毛数了,风景老灵咯,看不厌,吃的东西交乖多,菜蔬只只赞!”
说起来,她比你还清楚哪里的人少风景美,哪里的菜好吃性价比高。
有些同事和朋友,一个星期哪怕只有一天休息,也会坐上早班火车来到杭州,春看太子湾的樱花,夏赏里西湖的荷花,秋闻满城的挂花,冬等断桥的雪花。
在西湖边随便找个地方坐坐,发发呆,或是沿着西湖走一走,累了找个小饭馆,品尝地道的杭帮菜后,坐晚班火车,心满意足的回沪。
真的就把杭州当作他们的后花园。
4
当然,也还会有不那么和谐的声音。
有次家人说,公交车上,有人用普通话问司机路,旁边有老年人在嘀咕说,外地人怎么怎么的。
实际上,我在杭州也碰到类似的事情。
有一年过年,想到外地人为了杭州城市付出的艰辛,我好不容易拨通西湖之声,请主持人给过年还坚守在岗位的外来人员点一首歌。
主持人误以为我是外来人员,言语中就有些居高临下,着实也让我体会到了杭州人的优越感。
有几次我开着上海牌照的车子回杭州,在巷子里无缘无故被人用杭州话说,“格62,嘎弄不灵清滴”,我用杭州话和他们对话,对方很无趣地偃旗息鼓了。
的确,每个城市都会有激进自卫的人群,随时随地都会有这种不和谐,但毕竟是少数。但不代表别人说你是外地人,别人就看不起你,自己有底气,别人再怎么说都无妨。
5
每个城市都有他引以自豪的地方,上海人的超级自我感觉来源于她的自信,源自于上海是中国最早和最大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与国际接轨最快。
杭州的好感觉,大的有天堂美誉的自然风光,划时代意义的马云和阿里巴巴,小的有公园的全开放,马路的车让人。
在内心的距离感上,杭州似乎要比上海亲近一些,觉得努力一下可以融入,上海呢,好像是可望不可及。
上海从1843年开埠以来,就一直处于中西、现代和传统、城市与乡村……彼此间激烈的冲突中。
175年的开埠历史相比仅40年的对外开放,造成上海人和大部分外来人口在文化、价值取向和意识形态上的较大差异,由于这种差异造成了上海人和许多其他地区的民众格格不入。
独特的历史经历,形成了它独特的文化传统,传承的文明沉淀了上海人的文化修养,培养了他们的精致,既有紧张的一面,又有松弛的、浪漫的、超脱的一面。这些自然地显露在他们的言行和性格中。
这也是小时候为啥特别羡慕那个小姑娘,佩服那个班主任,觉得有距离的原因,因为这些独特的气质和特性,不是一朝一夕铸就的。
6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距离越来越小。越来越多的上海人、杭州人在对方城市工作,相互融入到彼此城市。
两座城市之间,每天随时发车的汽车、火车,让你无论何时,都可以时间换空间。边界也逐渐模糊。
这几年,杭州作为长江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通过G20走向全球,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声誉度都是今非昔比。
同时,阿里将杭州推向了中国经济最前沿,在互联网上的话语权,在国内也是数一数二的。
这让我们看到,现如今的杭州,一方面有着让人羡慕的慢生活悠闲节奏,另一方面却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教徒式世俗精神。
比快、比高、比强,雄心勃勃,豪情万丈,拥有敢于挑战上海的勇气和底气。
如此同时,在上海住了十多年的我,真心感觉她的包容性越来越大。
记得在豆瓣上有人说一句话:上海教会我了两件事,一件是关我屁事,一件是关你屁事。
不管你是异装癖还是穿JK穿lo装,不管你是les还是gay手挽手都几乎不会有人投来异样眼光........
一方面,上海外来人口已占常住人口的四成,周围的同事、朋友是越来越多的新上海人,只要符合引进人才的条件,落户基本不是问题。
另一方面,与人打交道时,对方根本不会在意你是哪里人而作不同的决策,或是防备你,更谈不上看不看得起。
当一个城市有能力包容时,他是自信的,他是有底气的,他足以包容,包容了各种不同的人,而不是不好的人。
7
所以,不用在意别人怎么议论你,比不上你的,才会有时间说你,比你强的,人家忙着赶路,根本就没空理你。
当我们带着盔甲,总认为对方不真诚,总会让我们上当受骗,就会时时刻刻防备着,一旦你用什么眼睛看世界,世界就是什么样子。
任何无缘由的歧视其实是自卑,带着矮人一截的心态,带着偏见,那么,自然不能与人对等的沟通,受伤的最终只能是我们自己。
无论是“乡下人”还是“外地人”,被看不起的,其实是落后和不努力。只要我们够努力,用实力和能力证明了自已,就会得到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