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时不懂白居易的《燕诗示刘叟》中的“燕燕尔勿悲,尔当返自思。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当时父母念,今日尔应知。”如今即将步入而立之年,转而体悟何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年幼的母爱是故事中的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如同耳旁清风,明心中之月,而今再谈母爱,不禁泪水湿襟。
小时候,一声妈妈,是依赖,是娇嗔,是本能地扑向温暖的怀抱。长大后,一声妈妈,是奔赴,是归宿,是无数委屈能转瞬即逝的力量。如阎维文老师歌曲中“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他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寥寥数句便道出了母爱在日复一日的质朴生活中,无私地倾注在孩子身上的爱。
作为一个在湖北长大的广东人,耳濡目染的是广东人经商的敢闯敢拼,吃苦耐劳的精神,印象里的母亲贤惠善良,将家操持的井井有条。父亲一生经商,起起伏伏,开过公司,也有过几个店铺。儿时家中开了杂志店,种类繁多的展品规规矩矩地陈列在两块厚厚的木板上,也是这两块木板,担负着一家人的生活。那时不能理解妈妈不论刮风下雨,就算过新年也会守在店里。现在回想起来,是每次劝妈妈休息休息时妈妈支支吾吾的犹豫,成全了我在面对心仪礼物时,妈妈给我买的毫不犹豫。
也是这两块木板上的书籍,成为了童年最丰富且美好的精神食粮。最期待的便是放学后给妈妈帮忙,看看新出的漫画,读一读优美的文章。盛夏蝉鸣,吃着绿豆雪糕,手捧一本《意林》依偎在妈妈怀里,幸福感油然而生。妈妈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后,总会买一个沙瓤的西瓜分给我们吃,如今长大,仿佛再也没有吃过那么甜的西瓜,妈妈额角的汗珠密密麻麻,却总是草草吃一块便说够了。
我知道,不是妈妈不喜欢吃,而是看着我们大快朵颐,她心里便满足。
盛夏酷暑,冬季寒风凛冽。夏季会突有暴雨,妈妈总会从店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拿出两张大油布,盖住陈列书籍的木板,只因书打湿了便没有办法售卖。清晰的记忆再次在脑海中回放,心也止不住地颤抖。依稀记得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父亲做好了饭让我给妈妈送去,我一蹦一跳地拿着妈妈的饭,快要走到妈妈面前时,突然一阵大风吹来。书摊上大伞很快被风卷的左右晃动,我看见妈妈用手紧紧抓住大伞,可是风实在是太大了,用于稳定大伞的石头也跟着在地上打转。我的心随着伞不受控制地乱动紧张起来,我喊着妈妈,想要帮她,妈妈却说危险,不让我靠近。就在这时,大伞又往反方向移动,此时妈妈的手还来不及抽离,就被大伞开合的金属夹住,妈妈的手掌被伞夹的淌出了鲜血,心疼妈妈的眼泪止不住在我眼睛里打转。
那一年,我11岁。那时的母爱,是妈妈本就不硬实的身体,撑起了家庭的重担,也因疲劳过度留下了腰疼的病根。
青春期的叛逆没有放过每一个不甘按部就班的孩子,当我逐渐长大,渴望拥有自己独立的空间,渴望能成为一个“小大人”时,慢慢和母亲有了距离。我开始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不与他们沟通。本不善言辞的母亲仿佛有很多话跟我说,但是却没有说出口,只是白发慢慢爬上了她的两鬓,格外刺眼。
那一年,我16岁,那时的母爱,是限制的自由,是不好逃脱的枷锁。
冬去春来,寒来暑往,后面的十年,仿佛过的很快很快。快到我都没有感觉到自己长大了,快到我仿佛因为工作,因为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少地待在母亲身边。一度因为忙碌忽略了对妈妈的陪伴。
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妈妈就会提前去市场买好粽叶,腌制好瘦肉,把花生,蜜枣,瘦肉还有粽叶备齐,那时我一边写着作业,一边等妈妈把粽子煮好。煤气灶上煮粽子的锅咕咕噜噜,瞬间屋内粽香四溢,剥开一个尝一尝,柔软的糯米沁着粽叶的清香,花生交融着酱肉的滋味,也许是妈妈的味道,让粽子吃起来回味悠长。长大后的端午节仿佛仅仅成为了忙碌工作时的假期,和朋友小聚的时光。忽有一日想起妈妈的粽子,节前给妈妈打电话说想吃,妈妈挂了电话就开始忙碌,又是熟悉的流程,腌肉,买粽叶……一直忙碌到凌晨,把包好的粽子都煮熟,才心满意足地休息。
而立之年,母爱是妈妈时不时发来的微信视频,当你问她有什么事情时,她却也说不上来,只是看着你笑。妈妈不能很熟练地使用手机,只是因为想念自己的孩子,努力去学会技能。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却不记得时常回头看看母亲逐年佝偻的腰,还有被皱纹攀爬的脸。都说做什么事都需要考试,唯独做父母,不需要通过考试,可是妈妈,虽然你在空白的试卷上没有画上锦绣山河,没有写上华丽的辞藻,但是你用你的善良感染了我,你用一生的辛勤养育了我。如果非要说考试有标准答案,那你默默无声的付出,染白双鬓的头发,还有在你纤纤玉手上刻出茧子的岁月。足以打满分。
惟愿母亲平安快乐,健康长寿。
看尽世间繁华,记得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