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发展到财产私有制阶段已经大几千年了,始终也没把「分配」这件事玩的很明白。
公平的讲,给私产设计一个好的分配制度,要考虑人性、平衡、稳定、持久许多因素真的很难很烧脑,是值得社会科学家操心很长时间的事。
那靠着给虚拟世界设计制度吃饭的程序员能不能干这事?最近真有一些这样的动向。
底层都是用的屈快练技术,那是一种靠每个参与个体都「记账并广播」的行为提供公信力的设计。
可以想象在所有村民都最没边界感的八卦超神级水平小山村,每家鸡毛蒜皮的小事都在极短时间里传到全村,那么就很难制造虚假的共识。
把它应用到分配上,保证分配结果「计算方法」的公信力,就能鼓励更多人放心参加到受保障的分配所对应的生产活动里。
一个例子是「会挣钱的鞋子」。
买一双这种鞋,穿着走路使它的计步装置读数增长就是「生产行为」。
有一个公开、固定、接受监督的制度在保证,所有鞋的拥有者每天都会根据同样的规则,得到与自己总步数对应的收益分配。
被分配的收益,源头是比你晚买鞋的所有人付出的购买款总和。
所以只要越来越多的人买鞋,被分配的收益量就会越来越多,并且公平的根据步数分给先买鞋的人。
买鞋越早,可能积累的步数越多,在分配收益时就会越快收回成本。这个游戏在年轻人里正在流行。
另一个例子是「会挣钱的基站」。
买一台这种基站,插上电源发射信号,让别人能经过它联网就是「生产行为」。
同样的,给越多有缘人提供了上网服务,代表你为这个系统做出了越大的贡献,就能从晚加入者付的基站购买款里分到更多的收益份额。
这个应用显然比鞋子厉害。
因为当它鼓励的民间网络足够多、足够邻近,就能规模化的形成连续空间覆盖。
做这件事的公司,现在已经拥有北美最大的民间运营通信网络了。
最后说简书这个软件吧,很显然写作发表就是「生产行为」,简书币也直白的就是收益的分配单元,但它没能鼓励到很多人参加活动。
这说明精巧的技术也不是万灵药,真能成功还是需要很多其它因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