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比喻要使小树成为木料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培养一个人成才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家庭只有做好人的培育,才能得以接续、繁衍、传承。
很多中国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一套自成一派的理论,这一套理论用一句话概括:“他还是个孩子啊。”这句话可以用在教育孩子的任何方面,比如孩子有不好的习惯,父母会讲没事没事他还是个孩子,以后会改的,孩子欺负其他小朋友,父母讲没事没事他还是个孩子,下手能有多重,孩子犯错误,父母讲没事没事,他还是个孩子,不要怪他啊。孩子学习不好,父母讲现在小,还没到学习的时候。
家长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特别是从小的时候开始。
作为父母的我们经常因为要给孩子创造好的生活环境、学习环境埋头工作,往往忽视对孩子的陪伴教育。
殊不知陪伴教育才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家长对孩子教育不重视的情况有哪几种?
1.比如留守家庭的孩子,由于家里穷困潦倒,衣食住行都困难,他们只能先解决当前生存的问题,再考虑以后发展的问题。穷不仅仅会导致人物质生活的拮据,也限制了人的思维和大局观,见识少,家长赚钱少,每天都为生计烦恼。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能投入的金钱和时间有限。想要教育孩子,也是有心无力。所以,从表象上看,越是贫穷的家庭,越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难以改变命运。
2. 比如工作繁忙的父母,没有时间陪伴孩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会变得疏远。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作为爸爸妈妈的我们只专心于工作,忽视孩子的日常陪伴。没有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和互动,“不要打扰爸爸妈妈工作......”这句话时常挂在嘴边。久而久之,孩子不会和爸爸妈妈说心里话,也事事不需要家长参与。往往到孩子青春期时,家长们有时间得闲了想参与孩子的成长,却发现自己参与不进来。长时间的忽视和突然间的插手,会让孩子无所适从,产生叛逆和不服管教,这是因为孩子缺乏安全感导致的结果,可想而知,陪伴是长情的告白,家长的陪伴至关重要,甚至会影响孩子的性格。
3.比如溺爱孩子的父母,现在有很多家庭是所谓的富二代,从小没有吃过苦头,这是因为他们从小就生活在父母的羽翼之下,他们习惯了受到父母的保护,习惯了享受父母打拼出来的一切。这就容易使他们养成懒散的性格,面对苦难时,根本无法承受。
4.比如教育观念不一致的父母,当父母的教育观念不一致时,尤其在孩子面前不顾形象,发生争执,甚至彼此否定对方时,孩子会对父母产生质疑,从而降低父母的威信,影响教育的后果。
5.比如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的父母,想让他们按照自己设定好的路来走,并且会将自己的主观意识强行加到他们身上,认为自己心中所想就是孩子需要的,这其实是一种精神控制,没有给予孩子起码的尊重,会让亲子之间产生距离感。孩子虽然依附于父母成长,但他们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并不是父母的附属品。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意愿,不可将自己的想法强加到孩子身上。
如果家长能够反思自己教育中的不足,把那些不舍得的行为全部变成舍得,会发现自己很容易教育出一个独立又强大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