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学历史68——一本杂志的革命

《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创刊号

  中国古人说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们希望每一天、每一刻都是新的,都有新的意义。但是民国的建立,并没有给灾难的中国带来“湖边光景一时新”。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城头变换大王旗,民国也只是个门面而已,动荡的政局下民主政体变成了一个专制独裁的面罩,共和时代下袁世凯导演的复古尊孔闹剧一幕接着一幕,从“祭孔令”提出的尊孔读经、讲求传统道德,到1914年12月23日在天坛行祭天礼,到最后的洪宪帝制复辟。民国的社会面貌并未因辛亥革命,民国创立而发生改变,针对这种社会现实,一些思想敏锐的、经历过辛亥革命的知识分子在思考辛亥革命的成败得失,思考中国的出路时深刻的认识到,中国必要进行文化变革,必须解放国人的思想,才能真正走出悲惨境地。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一些优秀的知识分子,陈独秀、胡适、鲁迅、李大钊、钱玄同等人掀起了一场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旗帜,以反孔批儒和伦理道德革命、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输入各种新思想新学说、整理国故、再造文明为主要内容的思想启蒙运动,被后人称为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从日本回国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1916年9月改名为《新青年》,随后被陈独秀被主张“兼容并包”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文科学长,《新青年》也于1917年初迁至北京。新文化运动以北京大学为中心,将《新青年》杂志作为宣传新思想的阵地。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礼教,倡导文学革命,把斗争的锋芒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

      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的发刊词《敬告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在文中他属望青年,强调改造青年思想,辅导青年修养的重要性,呼唤青年站在时代前列,自觉担负起救国救民的重任。针对封建思想文化对国人的束缚,从“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等六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世界、社会、青年、中国未来的看法,表达了他反对封建礼教,追求民主与科学的强烈愿望。

      胡适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在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撰写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刊登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整篇文章语言通俗,层次分明,此外,胡适还发起文学革命,在诗歌、戏剧、小说等几个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1918年,周树人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发表了轰动中国文坛的白话文日记体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看似满纸疯话,但几乎所有语言都带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它通过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描写,揭示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对中国的社会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促进民众思想的觉悟,其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在《新青年》第五卷第五号上撰写了《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即《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他在文章中热情歌颂和宣传十月革命,将布尔什维主义系统地介绍给中国人民,并指出马克思主义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指导意义。这两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新青年》从民主主义刊物向社会主义刊物的过渡。

      在《新青年》杂志的引领下,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礼教,倡导文学革命,把斗争的锋芒集中指向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杂志刊载的文章以进化论观点和个性解放思想,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往圣前贤”,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宣传的思想追求个性解放,提倡民主,反对独裁,提倡科学、反对盲从迷信,以建设西洋式的新国家、新社会。 有力的推动了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的旧文化的斗争,动摇了封建统治思想的正统地位,在中国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浪潮,促进了国人的觉醒,在近代中国历史上起到了非常进步的作用。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