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年龄段的课本中,鲁迅先生的文章多有出现,可是当时并不喜欢,因为在这样大部头的课文中,总有很多问题,比如:月光下,瓜地里闰土手握钢叉向猹扎去,说明了什么,又表现了什么?这明明就是看瓜群众的一个下意识动作,还真看不出来有什么更深层次的意义。就这样,年少时代,对鲁迅先生的文字就敬而远之。
岂不知,看懂一篇文章,需要了解文章形成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绪,今日有幸看到由传记文学革新者刘小川带来的最版新《鲁迅传——于无声处听惊雷》,它给了我重新认识鲁迅先生的机会,并跟随鲁迅先生走进历史,见证那段漆黑的旅程。
1881年9月25日,浙江绍兴城内东昌坊口,一户周姓人家诞生一个男孩,本名周树人,没有人能想到这就是后来震惊文坛的巨匠——鲁迅。鲁迅有精彩的童年,“划船、看戏、放牛、钓虾、捉鱼、摘罗汉豆、看煮盐和观潮……”
在同小伙伴每日疯跑的游戏中,七岁的鲁迅开始入私塾读书,于是有了后来的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知道了赤练蛇、飞蜈蚣、也学会了捉鸟的技巧,还有那覆盆子、何首乌……刹那间很是羡慕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
作者也对鲁迅先生的童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说:童年快乐,是通向一生幸福的唯一桥梁,而不快乐的童年,很难形成健全的人格,心理毛病也多。鲁迅先生后期的创作,其强大的内心都得益于童年时期形成的强健人格。
十三岁时,在京做官的祖父因行贿被抓入狱,从此家道中落,幸福生活的戛然而止,催生了鲁迅先生的反思,也开始了辨认黑暗的历练。为减轻家里负担,鲁迅先生辗转于公办学堂中学习,由于成绩优秀被派往日本留学。
在日本的7年时间里,鲁迅先生狂读西方经典,最终弃医从文,励志要用文章唤醒民众意识。后成为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弟子,翻译外文作品。作者认为鲁迅之所以能成为“战斗的鲁迅”,跟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贯穿中西的文化视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1918年,国内军阀混战,国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败的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居然被日本接管,偌大的中国犹如一盘散沙,任列强瓜分,有志之士开始寻找救国良策,青年学生也在苦苦探索。
同年,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标志着先生作为“鲁迅”的喷薄爆发,控诉了旧礼教“吃人”的狰狞面孔。紧接着《药》、《祝福》、《故乡》、《孔乙己》……也陆续面世。其中《阿Q正传》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力,因为“太多人都在阿Q身上嗅到了自己的气味。”哪怕今日来看,自己身上依然有阿Q的影子。
鲁迅先生被誉为“中国灵魂手术第一刀”,是他揭示了混合了自卑与自傲的“自欺欺人”的心理模式。“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阿Q这著名的口头禅,暴露了当时多少人在列强压迫下自欺欺人的心理。
至于后来,在白色恐怖下鲁迅先生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原则,为死难同胞秉笔直书,《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横空出世,让更多的人,更长久的记住了为民族抗争而牺牲的普通人。
鲁迅先生作为民族斗士,对敌人口诛笔伐毫不留情,对待亲朋挚友却和蔼可亲,哪怕是同二弟因家庭琐事绝交,也从未想讨要出巨资购买的老宅;对母亲孝敬有加、对发妻考虑周全、对朋友倾力相助、对爱人呵护备至……
作者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真实的鲁迅,他有可歌可泣动人的一面,也有矫枉过正犯错的一面,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就是这位真实的“鲁迅”点燃了自己,在黑夜中照亮了中华民族之魂。是他,扛住了黑暗的闸门,放青年们到更广阔光明的地方去。
当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后,鲁迅先生曾委托冯雪峰,赠送两本《海上述林》给毛泽东、周恩来。鲁迅先生想写红军长征的小说,他珍爱《铁流》,也憧憬中国革命的滚滚洪流,他曾感慨道:“人道主义也的确是无用的……除非也有刀在手里。”
终究他还是没能等到中国革命胜利的那天,病魔带走了对祖国无限热爱的鲁迅先生。1936年10月19日5时25分,虚弱到极点的鲁迅先生,工作完成后,休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