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勇士,需要直面和热爱人生

十年读书实践(管理篇)#3/9#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那些认识了生活的真相,仍然热爱它的人,是真正的英雄



#1


有这样一个人,出生农民家庭,在战争年代求学奋进,历任区长,区委书记;

然后,被下放21年之久,在地方农场,糖厂接受改造,凭借自己的探索钻研精神,将半死不活的糖厂扭亏为盈;

年过半百,接手了一个一蹶不振的烟厂,创造奇迹,成为亚洲烟王;

70多岁,被调查入狱,女儿在狱中自杀,承受老年丧女的悲恸;

76岁,再次创业,成为一代橙王;

这是一位备受推崇又具有争议的企业家-褚时健


人生大起大落,也不过如此。在竞争激烈,中年危机愈发泛滥的今天,我们想要破局而出,却缺乏破局的勇气和智慧。我们可以从褚老一生的创新钻研历程中,有所体会。


#2


“小钻研”

褚时健十几岁时,因为父亲去世,需要帮助家里酿酒,这是家庭重要经济来源。根本不会酿酒的褚时健从学习到独立酿酒,700多斤粮,逾千斤的燃料,他一力承担;放粮、蒸煮、搅拌、发酵、捞渣,成酒,整个过程全程参与。

师傅在教他的时候,强调发酵最好的温度,是把手放进去,不觉得热,也不觉得冷。他根据师傅的描述,把温度转化为37.5度的数字;

酿酒期间,为了节省木柴,又不蒸糊苞谷,还要能保持37.5度的温度,就需要夜里每隔两小时加一次火,如果糊锅,整整一锅粮食酒浪费了,为此他不敢有半分懈怠,从未出差错;

他还经过总结,在冬天酿酒,出酒率比别人高15%-20%。由于发酵充分,他酿的酒还格外清凉,竟然超过了村里的酿酒师傅。晚年的褚时健讲起来,还非常自豪:别人家三斤苞谷烤一斤酒,我两斤半就可以,还比他们质量好。

#3


“小试牛刀”

下放到一个不死不活的糖厂,职工积极性不高,几乎没有效益。大锅饭的年代,在破糖厂,褚时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观察,带领大家清理锅底的锅灰,节省燃料;

节省了燃料,也不能扭转局面啊,怎么办呢?他发现糖厂的甘蔗熬完糖以后的甘蔗渣,基本都以废料处理,于是利用甘蔗渣酿酒。在计划经济时代,你是糖厂,是不能卖酒的,于是他用酒换甘蔗,由此节省了原料成本;


正是在这样一个个小改动下,糖厂效益逐渐好转,职工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4


“大智慧”

如果说酿酒,糖厂都是褚时健“比较聪明,善于总结”小打小闹的话,那玉溪卷烟厂的发展,可谓是其钻研,魄力,创新的结果。

褚时健进入烟厂后,承诺职工食堂有肉吃,职工有房住。这在当时可谓是不敢想象的场景。

大家吃大锅饭,那就砸了大锅饭,改革薪酬绩效,把平均分配调整为按照绩效分配;

卷烟杂质含量多,质量不好,就贷款大胆引进国外先进设备;

引进设备时没有外汇额度,他在不越过红线的基础上,一方面找上级单位申请,一方面与沿海商人合作换取外汇;

为提升原材料品质,他给烟农做到标准化生产,人均一本标准化手册,细致到每亩地种植多少株,每株之间间隔多少,只要按照要求种植的,都高价收购;

为保障烟农收益,免费为烟农修路,建立烟草基地

这其中每一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都是巨大挑战,如果缺少钻研精神,魄力,创新力,都做不出价值第一的烟草企业。


#5


出狱后的褚时健已经70多岁,但他又一次出发,开始种橙子,对农业进行进行标准化生产,更是用现代技术管理农业,把经验进行数据化管理。同时采用共享经济模型,提高农民积极性,最终成为一代橙王。


我们经常感悟,竞争太大,内卷严重,没有创新思路;


我们接受信息,却无法深入;


我们学习技巧,却不得其内涵;

我们学习知识,却无法转化;

我们缺少的,是静下心来,思考,钻研,直面和热爱自己的人生。


知乎上搜索中年危机,千人千面的案例让人触目惊心


不妨静下心来,从《褚时健传》每行文字中,寻找工作的灵感,体会钻研的精神,感悟勇士人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