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把标题中的“陌生”换成“新鲜”,你就更好理解一点。
上接《如何在家里提高个人效率?》
人所处的环境,通常都可以分为四种:家;工作(学习)地;来回路径;放风、旅游地。
家,又可以分为:父母家;出租屋;自己家。
一旦称之为家,“安全感”必定是首要因素,它可以承载你所有的慵懒,脆弱,不修边幅,无所事事,不思进取,午后安逸,不知所以,对小事的无限反刍与纠结,对过往的无限解析、解释、转念与和解,对焦虑的无限克服、抑制、容忍与任行,和对改变地无限预备、尝试、放弃与重来。
但是,就像人是先天被设定了一样,无论什么阶段,总要经历烦恼的过程。总体上烦恼、空虚的时间,大于愉悦、充实的时间。
所以,任何事物,我们逐渐构建的过程,可以说,大体都是积极美好,充实有力的,而一旦成型,烦恼随之就会而来。
所以慢慢地,家就成了你想逃离的地方。除了偶尔购物添置的零星喜悦,除了偶尔新朋旧友到访时的欢聚饮宴,除了偶尔许久未归与方才到家前后的瞬时激动,一想到家,你脑海里即时的影像应该就是:昏暗,沉闷,无趣,杂乱,争吵,阴影…
人也总是趋利避害的,而且在有利的环境中也总是更容易虚度。
因为待的久,熟悉的环境,你就难以逃脱“思维定式”的困扰。这就是生化体,一时难以断开既有神经元回路的控制的原理。
譬如,看到桌子,你就想起了打游戏、看电影;看到小凳子,你就想起了午后慵懒地坐下,听着语音读物,晒着窗玻璃折射进来的太阳光;看到沙发,你就想起了,佝偻着身子用iPad看抖音……这些就像是狗听到铃铛就流口水的条件反射一样,你的意识和直觉总是来不及思考就自动涌现,因为你生活中绝大部分时间,在这几个角落,都是这么做的。
和游泳健身一样,集中精神思考创作,也会饿得很快。专注,是很耗能量的一个过程,如果把专注做细节分解,那么一次又一次地抑制、屏蔽一个又一个突如其来,又无关紧要的潜意识念头,也是占不小比重的被动耗能环节。能感觉到吃力,就很容易疲劳,而一旦感觉到疲劳,就很容易松懈下来。所以太多的无关条件反射肯定是不好的。
所以,在熟悉的环境中,做非常规的事,总是使你很容易分心和难以集中注意力的原因,就是凭空多出来很多源自于既往生活的无关的条件反射。这也就是有条件的话,为什么人们都想再弄一个书房,以来专事专办,更好的思考、学习和充电。
当然除非你先天有意就养成了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做任何事情的习惯,那就另当别论了,否则天天在菜市场完成功课的小明,偶然一天到了舅舅家安静、宽敞的客厅里,就突然一下子不知道怎么集中注意力做作业了,而总是心怦怦跳地东张西望。
工作(学习)地,大体也是以上的路子。难以集中注意力,是因为你要干,在干非常规的事情。
而来回路径,如果是出租屋和公司的“两点一线”,那么它就可并入这两者之中,也是你熟视无睹的无趣来源。而如果是偶尔变幻与绕远,通往放风、旅游地的途径,那么它就又是风景,放空,放松,灵感,刺激,新得的激发源。
我们可以称家和工作(学习)地为长期固定静态不变环境,而称放风、旅游地为短期不定动态变动环境。你和家的互动,就好比是微生物和地表,短时间内,你每天能改变的范围和深度十分有限;而当你旅行时,就像是你在小土坡上放炮仗一样,从你点燃药信以后,之后的每一个瞬间,你都无法预料,炮子会不会响?土坡会从哪里炸开?或者从哪几处炸开?坡顶瞬间裂开是怎样一条曲线?或者像叶脉一样,是否会经络分明?还会不会继续冒烟?湿润的土壤是否瞬间干结?等等。
旅行中,你所掌握和能感知到的总是很有限,而未知和变化总是无穷无尽。每一眼,每一个转瞬都是丰富多彩与变化多端。而迎接新鲜光影、气息、波动的,也总会是我们最新鲜的思绪、联想和感觉。
与此同时,在新鲜的环境中,你就没有了那些过往的条件反射。而当你在享受新鲜的同时,凝眉思考的时候,周围又仿佛空无一物,很容易进入真正的忘我状态。不要小看这前后几个瞬间细微的思维负担差异,差之毫厘,积累起来,就可以谬以千里了。
所以说,人是很容易受外界干扰的动物,但也同时是很不受外界干扰的动物。这就要看你所处的是熟悉的环境,还是相对陌生的环境,做的是常规的事情,还是做的是全新的事情了。
另外,新鲜感,是所有快乐的源泉。即使是你多年的爱好,能使你的喜悦度曲线尖突的,也一定是阶段性的突破,新赛事中取得排名、赞赏与肯定,或者与新鲜团队或友人共同讨论、切磋和点评。
新鲜感的主要来源,还在于"在不同的环境,做不同的事",而不是"在相同的环境,做不同的事"。画一个矩阵来说的话,"在不同的环境,做相同的事",次之,而"在相同的环境,做相同的事",那就是最糟糕的了。
这一主题结束,
下一篇讨论“为什么有些人的直觉是:贫穷刻苦的人反而更容易成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