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你可以帮助孩子更聪明

01:什么样的孩子叫聪明?

这个问题,可能一千个妈妈有一千种标准。下面的说法大家听上去是不是都很熟悉?

“这孩子这么小就能背这么多唐诗,真聪明呀” - 这个妈妈觉得“会的多”就是聪明

"这孩子好聪明呀,IQ分这么高” – 这个妈妈觉得“智商分高”就是聪明

“你看你们两个都是名校毕业生,你们孩子一定也很聪明” – 这个妈妈的逻辑是高学历的爸妈就能生出聪明的孩子

“这孩子真聪明,考试考这么好” – 这个可能是会被绝大多数妈妈认可的标准,就是考试好就是聪明)

多年的理工科教育形成的严谨态度,让马考帅觉得还是需要弄个严谨的定义才舒服。在查阅了几个大师的说法之后,我总结出了下面的定义:

聪明是指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能促进学习,理解,推理,并最终解决问题

我知道这定义听上去有点晦涩难懂。那我就简单给大家掰成三方面给大家说说。

a) 获取信息的能力。就是吸收信息的速度有多快。注意力呀,记忆力呀,都对这个有很大影响。通常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孩子,获取信息的能力就越强

b)(理解、推理等)处理信息的能力。好的学习方法可以让这个能力更上一层楼;

c) 解决问题的能力。任何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难免会走写弯路和不断试错的过程,通常越坚毅、越有韧性的孩子在这方面会越出色,和我们常说的抗挫力类似。

如果大家认同我上面这个定义的话,可以看出来聪明与智商(IQ)是两个相关,但是也有很大不同的东西。

举个例子来说,大家会更容易理解:

高智商就像是篮球运动员的身高,如果其他所有条件都是一样的,那身高高的人打篮球肯定有优势。我知道很多小学低年级的班级篮球队,老师就是直接挑选班上个子高的同学,反正大家都不会打的嘛。但是,到了初高中的篮球队,就不能只挑个子高的了,球打得好才更重要。其实,这个世界基本不存在“其他条件都一样”的人,对于职业球员来说,身高只是打球好的一个因素,也仅仅是一个因素而已。智商也一样。


02:罗森塔尔效应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一个教育学和心理学上都很有名的实验,这个实验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他是这么做的:

他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在一个班里随便地走了一趟,然后就在学生名单上圈了几个名字,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其实,这个班上的人他一个也不认识,这几个名字都是他随便勾出来。他走那一圈只是做做样子让大家觉得他真有火眼金睛经而已。过了一段时间,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奇迹还真发生了,那几个之前被他选出的学生现在真的成为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这时才对他们的老师说,那几个名字是他随便勾出来的。

大家想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其实,就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所以老师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平对就用对待聪明孩子的方式对待教授勾出来的那几个学生。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反而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03:Marva Collins的故事

MarvaCollins出生于1936年。Marva一开始在一个公司做秘书,工作做得还不错,但有一天,她发现自己对教书很有热情,她想成为学校里的一名教师,于是她上夜校,几年后,她拿到了教师证书。

之后,Marva去了芝加哥的一所公立学校,那个城市的青少年犯罪非常严重,很多青少年吸毒,并加入街头帮派,学生厌恶学习,厌恶学校。Marva在学校里教一年级到四年级,慢慢地,事情奇迹般的有了改观,她的学生,那些认为“不可教”的学生,到了四年级就可以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了,十岁的学生就可以做高中的数学。

但是哪里都有江湖呀。学校有人嫉妒她,并恶语中伤她。 Marva便离开了这所学校,开办了自己的家庭学校。就在她家的厨房里给孩子上课,一开始只有四个学生,其中两个还是她自己的孩子。渐渐地更多的学生来到了她的家,可是来的很多都是从公立学校退学的,还有很多小混混。可是奇迹又发生了,Marva所有的学生从小学一直上到高中毕业。接着,所有的学生都上了大学。真的,是一个不漏的那种所有,而这些学生就是之前那些认为“不可教”的学生。

后来美国里根和布什两任总统邀请Marva做美国教育部长,都被Marva拒绝了,因为她更喜欢教书。那Marva有什么教育的秘诀呢?我们来听听她自己怎么说的:

“我想我做得很好,我也会教每个孩子这么想。从第一天上课的时候,我会不断重复地对学生说:我相信你,你能做好,你很棒,你能成功,你可以承担生活的责任,停止抱怨吧,停止抱怨社会,停止抱怨老师,停止抱怨父母,幸福和快乐就在你身上。”

“当我的学生不守规矩的时候,我的惩罚是,我让TA们写100个原因,说明为什么TA们棒到要做那样的事,而且要按照字母顺序写:我很可爱(adorable),我很漂亮(beautiful),我很勇敢(courageous)。我给他们例子要TA们明白,我令人快乐(delightful),我很兴奋(effervescent),我很厉害(fabulous),我很棒(heavenly),我是榜样(idolized),我无与伦比(just wonderful) ,我很热情(kindred spirit),我很可爱(lovable),我很重要(momentous),我从不调皮(never, never under line),一直写到最后一个字母,如果有谁再犯,那就必须要用另一个同义词,TA们不能再用原来的词。现在孩子们会对新学生说,我们已经厌倦告诉Marva我有多棒了。”


04: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发呢?

我之前读这两个故事的时候,觉得深受启发。所以,我建议大家可以在这里暂停一下,花几分钟想想,从这两个故事里面大家有什么启发呢?

对我而言,这两个故事给我有下面的启示:

A) 人的聪明是可以通过外力“激活”的。罗纳塔尔实验里面的老师对那几个学生的期待,和Marva对她的学生的期待,都是激活学生们的外力。

B)如果这种期待可以转化成对自身的价值的认可,那这种价值感和自豪感便会给这个人带来强大持久的动力,甚至可以产生奇迹般的进步。罗森塔尔的勾选和之后老师的期待,或者Marva让学生自己找出来的闪光点,都让学生认可了自身的价值和能力,从而带来了奇迹的发生。


05:作为父母,我们可以怎么做?

读到这里,我相信大家以后都不会再对孩子说“你真不是读书的料”这样的鬼话了吧!我们需要马上、立刻、现在开始做的,是下面两件“简约而不简单”的事情:

相信孩子可以变的更聪明,并持续不断的给TA们合理期待

静待奇迹出现的时刻

简约,是看起来让人轻松、愉悦、赏心悦目;

不简单,是背后的积累、沉淀、用心、和不断打磨。不简单,也意味着不会一帆风顺。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肯定会碰到不少坑,比方下面两个:

对于一个现在尚在及格线上挣扎的孩子,是不是我持续期待TA考100分,TA某一天就自动会得100分?嗯,Maybe。但是,现在可能不切实际。期待不能盲目,要合理。每个父母内心都有一个超级大的期待,没有关系,把它藏起来,然后拆成许许多多个,每次放一个在孩子够一够,垫垫脚尖就可以拿到的地方。毕竟,期待是用来实现的,不是用来展示的。

相信是一种鼓励,而不是表扬。相信的应该是努力的过程,或者一些能力的获得,而不是某个特定的结果。18年的世界杯我就相信德国有卫冕冠军的实力,可是却小组被淘汰了呢?

相信TA可以变得更聪明就会使TA变得更聪明”,有没有觉得很神奇?父母的期望,以及带着这种期待的日常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